晚上十點鐘,臺北街頭夜幕低垂,萬物皆靜寂無聲,血液腫瘤科的王成俊醫師,在結束門診工作後,脫下醫師袍,換上一身運動服,就會來到臺大運動場的跑道上,準備起步跑。一圈又一圈跑滿四千公尺。幾年下來的習慣,除了鍛鍊身體;片刻時光,享受與風對話的舒暢,感受汗水直流的快感,也藉此靜心思考人生路。
二十多年的醫療生涯路,他無怨無悔,他總想,能夠幫助病患解除身體病痛,工作再忙再累,他都甘之如飴;尤其是,最令他難忘的,那段沒有血緣關係的「骨髓緣」,簡直是個奇蹟的開端,至今,他還無法忘記……
雙親的淚 醫師嘆無奈
往北的高速公路上,上班時段,車流量頻繁,藍天白雲間,「咻、咻」的風聲,催促人心。「嗚伊……嗚伊……」遠處突然有一部救護車,急速地呼嘯而過,車子在很快的時間,下了交流道,轉進到一般道路,穿越過無數的紅燈界線,彷彿一分一秒都不得停息,緊急抵達汀洲路上的三軍總醫院。
車門一打開,躺在病床上是一個青春年少的男孩,虛弱身軀,不斷地呻吟著。難以想像的是,正值青春年少的魏小弟,身高一百七十五公分,在同學的眼中是個健康寶寶,求學期間,努力用功讀書,開朗的個性,讓他生命充滿璀璨。
在暑假期間,魏小弟的身體莫明地發燒,遲遲不退。起初,還以為是罹患傷風感冒,到一般診所求診、拿藥,幾天過去,症狀依舊未改善,病情演變得更加厲害,併發牙齦出血、四肢瘀血的跡象;在診所醫師建議下,父母親遠從新竹將他送到北部的大醫院就診。魏小弟被推進急診室裡,經過急診醫師診療,隨即安排住院手續,做更進一步詳細檢查。
經過詳細檢驗結果出來,王成俊醫師看著孩子的檢查報告,心裡深感不妙,他把診斷結果告訴孩子的雙親,魏小弟所罹患的是「急性髓芽球性白血病」也就是俗稱的「血癌」!這猶如晴天霹靂的宣判,讓純樸的家庭,頓時難以接受。
十七歲的魏小弟,病情一再的復發,為了治療身體,只好暫時放棄學業在家養病。一段時間病況終於穩定下來,他又回到校園上課,但好景不常,病況起起落落,家人為了治療他的病已經心力交瘁。
經過治療,讓魏小弟的症狀緩解後一年,又再度病發入院,王成俊醫師發現他的腫瘤細胞擴大不少,化療將病情穩住,但是做「骨髓移植」才是他的唯一生機。在此之前,家人均已接受HLA(人類白血球抗原)檢查,卻無一人與他的組織配對吻合,家人也試著向香港骨髓捐贈基金會求援,然而音杳渺然。
魏小弟生病的期間,立法院在一九九三年五月十八日,宣布通過器官移植修正案,廢除骨髓捐贈三親等限制;同年九月衛生署召開「骨髓捐贈資料庫」草案會議,決議推舉慈濟統籌國內骨髓捐贈資料庫的建立及運作;十月二十日,「慈濟基金會臺灣地區骨髓捐贈資料中心」正式成立。
此消息傳開,在醫學界喧騰一時,這對正面臨愁雲慘霧的魏姓一家人,簡直是一大禮物。王成俊醫師雖然有著近親的骨髓移植經歷,對於非親屬移植可從未曾想過,但無非也是一線生機的開始。他透過電話與花蓮骨髓資料中心聯繫,希望可以透過中心的力量,找尋人類白血球抗原配對相符的捐贈者,然而,茫茫大海中,如何尋得?談何容易?
臺灣第一例非親屬骨髓移植
魏小弟的病況二度緩解的半年後,病情迅速惡化,生命力逐漸凋萎。等待時間相當難熬,無論是醫師或家人都指望奇蹟出現。
一通電話,終於讓希望再度燃起,慈濟基金會骨髓捐贈資料中心通知:已經找到和魏小弟配對相符的捐贈者。聽到這個好消息,真是令人振奮無比。王醫師與魏小弟的雙親,有如在黑暗中看見一道曙光乍現,欣喜萬分。
魏小弟受髓前,必須住入無菌室,每天,他得服下一百七十多顆藥丸,並在執行移植手術的前兩天,接受「殲滅療法」的化學治療,注射強度的化學藥劑,殺光所有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與癌症細胞,以利接受健康的造血幹細胞進駐。
為確認捐髓者的反應狀況,王成俊醫師也多次到病房探看與電話詢問。一九九四年五月七日,上午八時,捐贈者被送入開刀房,兩個小時後,醫護人員順利完成取髓手術。骨髓移植小組將取得的骨髓液放入無菌鋼杯,加注抗凝劑與培養液,再經過粗濾、細濾等手續後,打入血袋,最後送入無菌室,以點滴經由靜脈注射的方式,輸入魏小弟體內。
骨髓移植是一項團隊精神的表現,它包括了血液科、免疫科、傳染病科、外科、麻醉科、放射治療科、血庫、營養室及護理同仁的照護,甚至醫院行政的充分支持等,通過大家的整體合作,才能得到圓滿的成果。此外,骨髓移植手術的醫療重點期長達四十多天,患者在植髓前一週開始接受大量化療,植髓後一個月內,得極度預防患者遭受感染,並仔細觀察骨髓的生長情形,這前後的照護環環相扣,絲毫馬虎不得。
似輸血般地,這一袋充滿愛心的健康骨髓,自周邊血管(靜脈)一點一滴地注入魏小弟的體內,這是臺灣首例非親屬間骨髓移植的關鍵歷史時刻。三個星期過後,經由檢驗結果,確定魏小弟的紅血球、白血球與血小板的前期細胞生長活躍,血型也從原來的O型,逐漸轉換成捐贈者的B型,骨髓和染色體都轉換為與捐贈者相同。
整個療程就像是神話般的變化一樣,從捐髓者抽出的骨髓以後,注射到受髓者身上,看著受髓者的身體開始起了變化,白血球慢慢上來,紅血球慢慢上來,血小板慢慢上來,心情跟著上上下下,一個月以後,在調查染色體,是否都是正常的細胞。
面對奇蹟般重獲新生的際遇,是振奮、是感激、是慶幸,家人數度哽咽,他們說,要感激的人太多了,是慈濟的推動成立資料中心、是醫護人員的悉心照護、是捐贈者的愛心奉獻,才能讓魏小弟生命有重生機會。
再捐十次都願意
時光流轉,二十年過去了,王成俊醫師再度回憶起,首例非親屬骨髓捐贈移植時對於捐髓者並非血親關係,竟然能讓受髓者接受新骨髓,他形容簡直是神奇奧妙,「這不是科學和醫學所能做到,應該還有更超越的東西存在其中。」
當年成功完成非親屬捐贈的捐髓者是一位娟秀聰慧的大學生葉美菁,她看見臺大醫院舉辦造血幹細胞捐贈驗血活動,覺得很有意義就參加了。但直到抽完血樣,看了宣傳小冊子,才對骨髓捐贈有了認識。她想,配對成功的機率很小,也沒將此事放在心上。沒想到,意外接到「慈濟基金會骨髓捐贈資料中心」的電話,通知她的HLA和某位病患相合時,深感意外,這難以想像的奇蹟,竟真的發生在她身上!
王成俊醫師向捐髓的葉小姐說明了取髓過程和必要措施,她堅定地說:「既然決定捐髓,這些問題對我而言已不具意義,咱們就依期進行手術吧!」那分大無畏的精神讓王成俊深感佩服,真是一位勇敢、善良的女孩。
捐髓後那個夜晚,王成俊也很關心捐髓者狀況;知道一切無恙,始心安就寢。隔天一大早趕去醫院探望她:「痛嗎?」她回答:「說不痛是騙人的,但如果病患能獲救,要我再捐十次,我都願意!」
站在第一線推動
對於能夠順利完成國內首件非親屬骨髓移植成功案例,王成俊除了強調是發揮團隊的整體功能之外,並一再感念為臺灣骨髓資料庫催生的已故留美學生溫文玲小姐,及臺大陳耀昌教授、臺北榮總陳博明主任等多位先進;三總前血液腫瘤科主任黃偉修醫師的指導亦令他銘記在心。而對證嚴上人和慈濟的致力推動捐髓活動,王成俊更是讚譽有加,因為「若沒有捐髓者出現,這項手術根本無法進行」。
王成俊醫師一九八五年從國防醫學院免疫研究所畢業後,臨床、教學、研究,擁有著教育部審定講師、臨床副教授、美國梅約(Mayo Clinic)醫學中心臨床研究員,內科、小兒科、血液科及兒童急救加護醫學專科醫師,長年致力於血液醫療研究工作,他參與過四十多例骨髓移植手術,親眼目睹過二十多位血癌患者無法從近親中尋得相符者,而步向死亡。
在病患的口中,王成俊是一位溫厚謙和的好醫師,有著一副柔軟、負責的好心腸,除了盡心盡力解決患者身體上的病痛,他總是儘量利用時間去撫慰患者的驚恐慌亂,甚且在患者出院後,他仍會以電話聯繫追蹤,穩定患者的情緒。因此,王成俊和問診的患者間,經常能由醫病關係變成朋友關係。
剛開始為了推動建立資料庫,總會有人擔心這樣的行為是否會傷害到捐贈者的身體,經過專家一再確認,其實要到萬不得已,當病患生命危在旦夕的時候,才會採用殲滅治療,並且對捐者而言,是不會有問題的。不只是建立資料庫,還推動教育民眾對於骨髓捐贈的認知。
他一再對大眾傳遞如下觀念:「骨髓液不是脊髓液(俗稱龍骨水);骨髓細胞有如活水源頭,生生不息,抽取之後,在兩週內即能再生。」他並強調:「捐髓行動必須靠熱心、決心、恆心,三心合一才能完成。一旦決定捐髓的志願者,參與驗血行動之後,切莫在被通知可以捐髓後才又臨陣退縮,因為讓血癌患者在高度期待中被拒絕,遭受二度傷害,對他們來說,實在太殘酷了……」
為了協助病患尋求骨髓配對的因緣,讓王成俊也成為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首位捐贈者的取髓醫師,從此爾後,他便義不容辭,參與慈濟的骨髓捐贈宣導活動。不管是慈濟骨髓捐贈的抽血活動現場、說明會,或是到各機關學校去宣介,他都盡其所能地出席,只因「多一位捐髓人,就讓血癌患者多一分解除死亡危機的可能。」一直到今日,王醫師仍然持續與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合作,為捐贈者做術前照護、術後追蹤。
身為醫師面對許多的無奈情形,讓他更願意站在第一線,去做宣導,他希望透過醫師的說明,可以讓更多人了解,捐贈造血幹細胞的過程。王成俊醫師跟著慈濟志工腳步,到各個學校、機關行號、臺北車站不同的場所,不管任何的地方,他拿著擴音器或是握著麥克風去宣導,甚至有公司邀請他去演講,告訴大家骨髓移植重要性,有幾千個生命,危在旦夕,等待著救命的機會。
這些難思難量的因緣匯聚,成就王成俊為臺灣醫學史添上新頁。王成俊醫師言及:「骨髓移植是讓他們獲得痊癒的最後機會;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帶給這類病患無限希望。」
感恩的是,二十年來,造血幹細胞捐贈風氣在臺灣已經逐漸打開,大家對於骨髓、周邊血、臍帶血的捐贈,從陌生到熟悉,漸漸都有了正確的觀念,這是令他最開心的一件事,甚至現在許多年輕的太太都知道要收集臍帶血,可作為移植幹細胞配對用。
如今的慈濟骨髓資料庫也因應醫療法的延革,更名為「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二○一三年六月為止,參與驗血建檔的善心者已突破三十七萬人。而慈濟第一位骨髓捐贈者葉小姐,完成捐贈已經十八年了,她順利完成學業、工作,現在還有個寶貝女兒,身體健康的她只要有空,就會出現在慈濟造血幹細胞捐贈驗血活動的現場,成為捐髓不傷身的最佳見證人。
雖然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但是在更進步的醫療方法出現之前,造血幹細胞移植仍是血癌患者延續生命的希望所在。王成俊說:「呼籲造血幹細胞捐贈有其絕對的價值和意義,經由不斷地推動,深信必能嘉惠更多的血癌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