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標籤顯示項目: 25周年慶

週五, 16 十一月 2018 08:31

髓緣重生 善愛共迴響

臺灣最高齡骨髓移植者,七十八歲王邱玉英阿嬤(左二),在子女攙扶與家人陪伴下緩緩走上臺,期盼與生命中的貴人相見,表達一家人的感動與感恩。[攝影者:魏國林]

 

「隨著前世因緣,我們相約來到今,像是奇妙的約定……」〈在第六對相遇〉的歌詞,道盡了11月3日於新北市慈濟三重志業園區,所舉辦的「2018年慈濟骨髓捐贈25周年相見歡」活動,造血幹細胞捐贈者與受贈者的奇 妙相遇,牽起施與受的因緣。

◎要活下去 阿嬤願受髓

 

臺大醫院最高齡非親屬骨髓移植者 ,七十八歲的王邱玉英阿嬤,今天在子女攙扶下緩緩走上臺,期盼與生命中的貴人相見,表達全家人的感動與感恩,分享她生命的重生與悸動。

玉英阿嬤六十九歲時因為高血壓,護士建議抽血檢驗,沒想到驗出阿嬤血液指數異常,經過進一步檢查確診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歷經多次化療,七十三歲再復發,李啟誠醫師建議骨髓移植。玉英阿嬤問醫生:「骨髓移植會成功嗎?」「成功就成功,不成功便成仁。」醫生巧妙回答。阿嬤說:「好,那我要跟它拚了,我一定會贏!」

 

化療期間,兒女一路陪伴,大兒子王載仁看到媽媽沒胃口,擔心營養不足,還發明健康副食品的五種吃法,讓媽媽容易入口。四年多來,一家人心心相繫,也激發媽媽求生的意志。

◎五歲阿嬤 喜見大貴人

 

「媽媽今年才五歲!」小兒子王春木開心分享:「五年前,當媽媽配對到時,全家人比中樂透還開心!」他感謝志工和善心人士救了媽媽,也救了他們一家人。他希望也能參與骨髓庫的資料建檔,幫助需要的人。

女兒王秋惠開心地說移植後,媽媽整個人都不一樣了:「原本有的B型肝炎、高血壓的媽媽,接受移植成功後,現在都正常了,連脾氣也變好了;家裡好像多了一個親人,今天是來尋親的。」

「我終於見到妳,妳是我的天使!」當第3297例的捐髓者張雅如出現時,悸動的玉英阿嬤趕緊趨前擁抱,不停地致謝。「阿嬤,您真的很棒,我在臺下看到您的影片,好感動喔!」張雅如一邊稱讚玉英阿嬤,一邊送上祝福卡片、手工皂和小擺飾,表達一分虔誠的祝福。

 

而建檔十幾年才配對成功的張雅如是一位基督徒,捐贈前曾有過猶豫,在請示牧師後不僅得到鼓勵,牧師還為她與受贈者禱告,讓她勇敢地捐髓救人,大愛不分宗教,現場響起熱情的掌聲為她讚揚。

玉英阿嬤與女兒王秋惠,特別準備了卡片和「觀音抱子」的禮物,表達感恩。幽默的主持人陳竹琪說:「阿嬤,我們不能送禮物,妳這不是金子吧!」女兒連忙解釋,今年8月21日,媽媽接受移植滿五年,現在她只有五歲;感恩眼前這位天使賜給母親重生的機會,也感謝她將好脾氣給了媽媽,讓她身體更健康。

「要常常喜樂!」張雅如給玉英阿嬤鼓勵。阿嬤期許會更加努力過好每一天,也感恩慈濟建立骨髓資料庫,更感恩再造恩人,又多一個女兒,也會將愛傳遞下去。

 

◎搶救生命 逆境現奇蹟

 

茶敘時刻,女兒王秋惠向張雅如致謝:「媽媽接受的骨髓很吻合,沒有排斥現象,感謝妳是媽媽的天使,把她重新帶來人間。」活潑開朗的張雅如表示,今天看到的是一位最年長的受贈者,真的很特別,感謝一切都是上帝安排,並鼓勵玉英阿嬤要常保持喜樂開朗的心。

 

王秋惠還提到當時媽媽配對到兩位,醫生選擇年輕的捐贈者,專程從大陸回臺健檢,卻因健康條件不符而取消,所以還是跟雅如比較有緣。2013年8月21日準備接受移植的那一天,正好遇到潭美颱風過境,風大雨大,當天志工們從花蓮慈濟醫院送造血幹細胞到臺大醫院,正好搭上火車停駛前的最後一班車;當聽到一切都順利時,大家總算鬆了一口氣。這奇蹟似的一刻,讓張雅如聽了感到很神奇,不可思議。

 

大家相見甚歡,宛如一家人般地親切溫馨。有事要先離開的張雅如,不忘鼓勵玉英阿嬤要常喜樂、放得開,也祝福一切平安,彼此拍照留下難得一見的好因緣。

◎晴天霹靂 母女共面對

 

游淯翔二十六歲發病,當時只覺得膝蓋常常痠痛、嗜睡、食慾變差,連爬樓梯也沒力氣,需要蹲在玄關處休息。經過門診抽血檢查,醫師發現白血球指數太高,直接轉送急診室,確診是急性淋巴性白血病,轉而住院治療。

 

淯翔媽媽在得知女兒得病後,在返家途中坐上計程車後放聲大哭,悲傷不已。游淯翔經過四次化療,曾出現嘔吐、掉髮、牙齦潰爛等症狀,非常不舒服,醫師建議她接受骨髓幹細胞移植治療。

 

為了配合醫療,游淯翔的嘔吐、盜汗、排泄物等都要留下重量記錄,游媽媽從不嫌惡,還特別替女兒訂做病服,可以一扯就脫換下來,非常方便。游淯翔的衣服需要經過太陽曝曬、無菌烘乾,才讓她穿上,以避免感染。當女兒化療掉髮後,游媽媽故作堅強,不在她面前哭泣,但是一雙記錄拍照的手,卻會不停地顫抖。總是事後才奔跑到廁所內哭泣,母愛雖然堅毅,卻也不免感傷,不讓女兒看見自己的脆弱。

◎等待六年 感恩這一刻

 

捐贈者陳怡作是位牙醫師,在就讀醫學院時驗血建檔,經過十四年後,才被通知配對成功。當時他正要轉換工作,從臺中調往北部,經過慈濟志工棄而不捨,到雲林老家找到媽媽,才聯絡上他。陳怡作雖然工作忙碌,依然抽出時間,配合體檢及周邊血捐贈事宜,而骨捐關懷小組在新竹與臺中互相接力下,圓滿完成救人使命。

 

游淯翔敘述當時在尋求配對時,她與哥哥驗血配對,嵌合率僅百分之六十,而跟怡作哥哥,竟然可以高達百分之百,真的不可思議!因為嵌合率高,所以當造血幹細胞輸入到身體後,除了些許發燒、頭暈之外,沒什麼不舒服的症狀。游媽媽說:「記得那年是十二月十四日移植的,這也是女兒的重生日,真的很感恩。」

 

住院期間,她看到有些白血症患者,因為沒有機會配對到而離開人間,心裡很沉重;直到女兒移植手術完成,才能安住心。

 

游淯翔想見救命恩人一面,已經盼了六年,相見歡的此刻,他們互相擁抱,互道感恩,場面非常溫馨感人。陳怡作媽媽陪同兒子一起來,陳媽媽感動得落淚:「這是我這輩子看過最感人的畫面,很高興兒子能做了這件善事。」孝順的怡作,不停地用手安撫母親,這對善良的母子,親情令人動容。

 

捐贈者陳怡作,很感謝游淯翔妹妹能有這機會,讓自己扶她一把。他說:「或許上輩子妳曾經救過我,所以這輩子換我來救妳。」怡作期勉往後有幫助別人的機會時,也要及時伸出援手,讓這社會充滿善的循環。

 

游淯翔感恩捐贈者大愛無私的幫忙,也感恩慈濟志工的付出。所以,她經常鼓勵身旁的朋友,踴躍加入捐血建檔的行列,讓善與愛永續迴響,造福人間。

圖左 :「我終於見到妳,妳是我的天使!」第3297例捐髓者張雅如出現眼前時,王邱玉英阿嬤趨前擁抱,表達自己內心 的感謝。[攝影者:魏國林]

圖右 :主持人陳竹琪代為唸出造血幹細胞捐贈者張雅如(圖左)所寫卡片內的祝福話語。[攝影者:魏國林]

圖左 :茶敘時刻,造血幹細胞捐贈者張雅如(圖右)鼓勵受贈者王邱玉英阿嬤(圖中),要常保持喜樂開朗的心。[攝影者:魏國林]

圖右 :捐贈者陳怡作是位牙醫師,在就讀醫學院時驗血建檔,經過十四年後,才被通知配對成功。雖然工作相當忙碌,依然抽出時間,配合體檢及周邊血捐贈事宜。[攝影者:戴龍泉]

圖左 :造血幹細胞捐贈者、受贈者相見歡,游淯翔想見救命恩人一面,已經盼了六年,他們互相擁抱,互道感恩,場面非常溫馨感人。[攝影者:廖世淙]

圖右 :造血幹細胞捐贈者陳怡作的媽媽(右一)今天特地陪同兒子前來觀禮,她很欣慰兒子做了一件有意義的善事。[攝影者:戴龍泉]

圖左 :游媽媽(右一)看到女兒化療掉髮,相當不捨,但故作堅強,不在她面前哭,卻跑到廁所內默默掉淚,充分發揮堅毅的母愛。[攝影者:廖世淙]

 

2018/11/06| ◎賴月紅,許麗珠/志業體活動報導</span></span>

 
 
 
 
 
發佈於 周年慶
來源
週五, 16 十一月 2018 08:55

髓緣不容易 重生應珍惜

一個來自香港,一個住在臺灣,髓緣相繫,牽起兩個陌生家庭的情緣,也牽起臺灣人的大愛。[攝影者:張晏瑜]

2018年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25周年慶髓緣相見歡,於11月3日在慈濟三重志業園區舉辦。來自香港的受贈者彭望隸在父母陪伴下,特地飛來臺灣,只為了向捐贈者說聲感恩。育有兩個兒子的受贈者洪若旑,與捐贈者彷彿是前世失散的姊妹,在今世重相逢。因「髓」牽起殊勝的因緣,在人生旅程中多了一個「我」,彼此相互珍惜與祝福。
◎一心助人克服萬難
來自高雄的捐贈者謝貴蘭,早已忘記曾參與驗血建檔活動;當志工電話通知時,一度還以為是詐騙集團,經過丈夫確認,才喚起記憶。
雖經由先生及女兒同意下捐贈造血幹細胞,但前往花蓮的當日,正值颱風天(原本是天秤颱風,後來被中央氣象臺降為熱帶風暴),飛機停飛,她只好搭乘南迴鐵路。從高雄向北到花蓮,她得忍受久坐造成的腰痛之苦,陪伴志工一路安撫著她。
「我是對方唯一的希望,義無反顧,對的事情,做就對了。」謝貴蘭分享捐贈的心情:「在施打白血球生長激素時,身體雖有不適,但不覺得苦;想起某個角落裡,有一位極需要我的造血幹細胞的人,只要能給他活命的機會,這一切都是很值得。」
收到一張透過小孩書寫的感恩卡,謝貴蘭猜受髓者或許是一位媽媽。當主持人陳竹琪介紹受贈者,是兩個兒子的媽媽洪若旑時,臺上兩人相互擁抱,臺下見證者掌聲不斷,為她們送上祝福。
「來!我們一起拍姊妹照。」洪若旑笑著呼喚正、副姊妹,一同開心合影留念。洪若旑口中的正姊妹,是陪伴前來的親姊姊洪素嬌;副姊妹是二十三年來一直陪伴她的朋友張葆翊、林秀貞,還有今日相見歡的捐髓者謝貴蘭。
◎前世姊妹今世重逢
受贈者洪若旑是因車禍骨折就醫,而被檢驗出白血病,從發現到接受捐贈一年多的時間,正、副姊妹都是她的精神支柱,而在姊妹眼中的洪若旑是從不喊苦。捐贈者謝貴蘭,從答應捐髓到遇上颱風過境,經過一波三折的過程,在陪伴志工劉黃秋菊眼中也一樣不喊苦。
茶敍時間,捐贈者與受贈者彼此交談中笑聲不斷,友人張葆翊及林秀貞,發覺她們兩人不僅豁達的個性很像,連處事上抗壓力高、不覺苦的態度都很像,彷彿是前世失散的姊妹,在今世重逢。
「沒有慈濟,就沒有現在的我們。」這一群號稱姊妹者,異口同聲道出共同的心聲,短短的茶敍,實在無法滿足這群姊妹的暢談。
◎捐髓救人再造生命
受贈者彭望棣跟爸爸、媽媽遠從香港來臺,她第一次在澳洲配對成功,因捐贈者不同意,只能繼續等待。雖然在臺灣慈濟骨髓資料庫再次找到有緣人,她還是很擔心失敗,直到捐贈者的骨髓已經上了飛機,她才放心。接受移植時她很開心,感受到自己即將康復,變成健康的人。
「看,我們像不像?」「像」「來,自拍一下!」茶敍時間,彭望棣與捐贈者許倫維開心地問大家。看到滿桌的點心,許倫維說:「我什麼都吃。」彭望棣接著說:「我以前很挑食,現在看什麼都好吃。」許倫維又說:「我喜歡運動、打棒球。」彭望棣說:「我也喜歡運動、常去游泳」許倫維再說:「我的頭髮有點自然捲。」彭望棣又跟進:「現在我的頭髮也會捲,連血型都從以前的AB型變成O型,跟你一樣。」說著說著彼此開懷大笑。
彭望棣將許倫維當初寫給她的祝福卡片存在手機裡,還製作成小卡片給許倫維留作紀念,她流著淚水感恩:「真的很感謝你,這一份恩情我一輩子都會記在心裡,你是我這輩子,除了爸爸以外,第二個重要的男人,我的朋友要我好好地感謝你,因為有你才有我。」
十六前許倫維在媽媽的鼓勵下建檔,兩年後圓滿捐贈心願,他感性地表示,謝謝慈濟師兄、師姊努力勸導骨髓造血幹細胞捐贈,讓我知道「救人一命無損己身」。今天才會站在這裡,受贈者都很棒,是他們自己戰勝了無數的治療跟化療。我的兩個小孩感冒時,我都會心疼、難過,受贈者長期跟血癌抗戰的苦,更是難以想像。捐贈時,沒想太多,就是願意,壞的事不要做;對的事就趕緊去做,做就對了。
一個住香港,一個在臺灣,兩人髓緣相繫,牽起兩個陌生家庭的情緣。愛無國界、宗教、膚色的區別,因為愛,甘心舟車勞頓不喊苦;因為愛,情願忍受醫療的折騰。有人配對成功,但退卻了,唯擁有大慈悲心,才配當生命的勇者。

 

圖左 :「我是對方唯一的希望,義無反顧,對的事情,做就對了!」謝貴蘭(左),臺上分享捐贈的心路歷程。[攝影者:魏國林]
圖右 :在主持人陳竹琪介紹下,受贈者洪若旑(右二)及謝貴蘭(左二)互相擁抱。[攝影者:魏國林]

 

圖左 :洪若旑的姊妹淘也擁抱、感謝謝貴蘭,臺下眾人掌聲不斷。[攝影者:魏國林]
圖右 :「來!我們一起拍姊妹照。」洪若旑(右二)笑著邀約姊妹們一同開心合影留念。[攝影者:張晏瑜]

 

圖左 :受髓者彭望棣(右三)跟爸爸、媽媽,遠從香港來跟捐髓者許倫維(左一)相見歡。[攝影者:張晏瑜]
圖右 :許倫維(左)和彭望棣很開心的問大家:「看我們像不像?來,自拍一下!」[攝影者:黃愛惠]

 

2018/11/07| ◎黃愛惠,林君穎/志業體活動報導

發佈於 周年慶
來源
週五, 16 十一月 2018 08:57

髓漾年華 愛重生

「你看到我了嗎?我就是想讓你看看,我很活潑。」造血幹細胞捐贈相見歡,站在臺上身高一百七十五公分、來自澳門的林淑珍,眼中泛著淚光微笑的說。當捐贈者陳美靜在主持人的介紹下走上臺,林淑珍立刻上前擁抱,兩人互相望著,再次相擁……

十萬分之一的機會,生命的奇蹟,相遇在第六對染色體。造血幹細胞捐贈過程,有著巧妙的因緣,在每一場的相見歡中,都能見證到不可思議的「髓緣」。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慶祝25周年,11月3日、4日於三重志業園區展開為期兩天的「相見歡暨關懷小組講師認證」。以「髓漾年華‧愛重生」為主題,感恩捐贈者捐出造血幹細胞,讓血液疾病的患者接受移植,重新盪漾出亮麗的人生,圓滿生命的重生。活動中並致贈紀念牌給去年至今年的捐贈者,頒發骨髓關懷志工正式講師聘書。
相見歡的會場,有來自臺灣各地的骨髓關懷志工、捐贈者、受贈者、家屬和醫護人員,合計兩千一百人參與,一起見證生命的奇蹟,見證無私的愛。

骨髓幹細胞中心25周年慶活動,致贈紀念牌給去年至今年的捐贈者,感恩其無私真誠的付出。[攝影者:戴龍泉]

 

◎我要「好好的」給妳看


林淑珍是在二十八歲的花樣年華,罹患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經過七次化療後醫師告訴她:「妳要做骨髓移植。」自覺身體復原很順利的她非常抗拒,醫師委婉告知:「如果不治療一年可能會復發,妳也不想這麼快走吧?」這一刻她才驚覺到自己的病情這麼嚴重。

2015年1月9日,準備做移植手術時,林淑珍收到來自捐贈者的感恩卡,那一刻她哽咽地形容自己都要融化掉了。「比我快一步,給我一張感恩卡,應該是我寫給她才對。」一張感恩卡,給了她勇敢的力量,要讓捐贈者看到她「好好的」!
「這是我應該要做的事!」現年四十六歲的捐贈者陳美靜,回想自己也是在偶然的機會,看到大愛電視臺的骨髓捐贈宣導廣告,2010年3月20日到高雄靜思堂參加驗血活動。
四年後,當被告知造血幹細胞配對成功時,陳美靜毫無猶豫地答應要做捐贈,為了配合病患的需求,選擇了腸骨造血幹細胞的收集方式。陳美靜說:「要給,就要給最好的!」
家人擔心曾經因為車禍脊椎受傷的陳美靜,是否會因為捐贈而影響健康。陳美靜堅定捐贈的心意,和關懷小組志工的殷殷關懷與解說,獲得陳美靜的家人釋懷和肯定。從手術後,陳美靜就常誦《地藏經》,祈求地藏王菩薩保佑受贈者健康。
林淑珍帶來了用心準備的禮物,一個充滿意義的音樂盒。這個音樂盒是她自己親自挑選組合,盒上有一個人偶代表捐贈者,手上的禮物即是救命之髓,蛋糕代表重生,彩虹代表希望,飛機代表這個生命的希望,是從臺灣把愛帶去香港。旁邊的樹啊、小雞、小狗代表旺盛的生命力,至於音樂,淑珍說當時好多首她不知道該挑那一首好,直到這首編號0907的音樂出現,跟她的生日一樣,立刻選定代表生日的歌曲。在還沒送出之前,每每看見音樂盒,心裡便有無比的感動,這生命的禮物太大,能回饋給捐者的,唯有自己旺盛的生命力與健康的過好每一天。 
◎很榮幸有機會救人


外型陽光的受贈者何昀軒,是因為在美國讀大學的時候,突然頭暈、反胃,短暫昏迷,媽媽叫她回臺灣接受檢查,結果確診為重度再生不良性貧血。
一開始使用化療,病情稍微控制住,一個月需要輸血一次,不久之後,變成兩星期輸血一次,醫師建議骨髓移植。第一次骨髓配對到的捐贈者無願意,幸運的是,第二次又配對成功,捐贈者配型符合的比率是六成。何昀軒移植之後超越預期效果,復原得很快。
治療期間進出醫院二年多,都是媽媽親身照顧,何媽媽每天鼓勵她:「今天又過了一天,明天是沒有問題的……」何昀軒身體不舒服也是能忍就忍,盡量不讓家人擔心。
移植之後何昀軒更珍惜身體,定期運動,改變了銳利的個性,頭髮也變自然捲。何昀軒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選擇在臺灣就業。更發揮藝術的專長,義務為「骨髓關懷協會」的病友手繪祝福卡片,今天還送手繪的卡片感恩捐贈者。
「我以為妳很高大,我捐贈周邊血的時候,第一天不夠,第二天又收集了半天……」捐贈者謝雅如哽咽地抱著何昀軒,二人擁抱著久久不放,相互疼惜。為了和受贈者見面,謝雅如前一晚竟然睡不著,看到接受移植成功的何昀軒更是喜極而泣。
平常很怕打針的謝雅如,為了救人,克服了打針的恐懼感。看到何昀軒健康的站在眼前,她感恩的說:「等這一刻很久了,很榮幸,能做周邊血幹細胞移植,把握救人的機會。」
◎集眾人合力救生命
「看到他們在臺上相見時,相互擁抱而泣,感動是無法言語。」來自臺中沙鹿的陳信成、陳厚任兄弟倆,覺得能夠做一個捐贈者,有時不僅救了一個人,更是幫助一整個家庭。
兩兄弟於這兩年先後成為捐贈者,陳厚任笑說:「很難得,可能他(受贈者)和我們兄弟上輩子都是兄弟。」這次坐在臺下觀禮,他們希望有機會相見歡,代表受贈者很健康。
回想收到配對通知時,兄弟倆同樣先驚喜,接著心中還是猶豫不決,「捐、還是不捐?」因為爸媽都是慈濟志工,看到志工陪伴這麼多捐贈者,陳厚任說:「沒有理由不捐,對的事就去做,即使心中有一點猶疑不定,做的當下就覺得是對的,用行動蓋過那分猶疑不定。」兄弟倆認為能順利捐贈周邊血,是集眾人的力量而成,非一己之力,這一分愛的銜接,也希望由受贈者接棒,讓這分愛延續下去。
◎課程帶來動力十足的能量
在溫馨的相見歡後,課務團隊為骨髓關懷志工安排了教育課程。骨髓幹細胞中心楊國梁主任,透過數據說明「全球骨髓庫之現況與發展」,讓學員瞭解到慈濟骨髓資料庫在全球的貢獻。例如以志工人文分享給其他國家,也接受其他醫院申請前往分享慈濟的經驗。
幹細胞暨精準醫療研發中心李啟誠主任,將學員最常被詢問的五大問題,以臨床經驗,簡單而清晰解說回覆。捐贈者為何需服用鈣片?需打多少G-CSF(白血球生長激素)?B型肝帶原者適不適合建檔?服用精神藥物者可以捐贈嗎?配型全合及半相合治療的好處及趨勢等。為學員提供正確觀念及開啟另一番省思。
秉持一貫幽默風趣的特質,李主任在醫療上對待病患的輕柔語調,總是帶給人一股溫暖,課堂上,他也分享在馬來西亞的所拍攝的異國風味餐食,為嚴肅的課題增色不少。
課程最後,則由悟心國際顧問講師吳美玲,分享說話的藝術及服務品質。活力十足、幽默有趣的內容,儘管活動及課程從早到晚,每個學員整堂課笑容滿滿,從中學習到如何讚美別人,才能讓人感受到真誠,為學員日後帶來動力十足的能量。
今年相見歡,共邀約十七對捐、受贈者及其家屬參與,期待在見證生命奇蹟之時,也能將這分愛與善,廣布到世界各地,久久延續下去。

 
發佈於 周年慶
來源
週五, 16 十一月 2018 08:53

國際學者攜手研究 搶救生命

「2018亞太血液及骨髓移植大會慈濟研討會」於座談討論時間,Dr. Phu Chi Dung、楊國梁主任、Dr. Joanne Kurtzberg、Dr. Marjorie Rose Bravo(臺上由左至右)與臺下聽眾互動熱烈。[攝影者:黃銘村]

亞太地區的骨髓資料庫與幹細胞中心,齊聚於臺北,進行骨髓移植及捐贈之深度研討與對未來的展望,除了臺灣、日本、中國大陸、越南、菲律賓、新加坡、香港等亞太地區的專家學者,美國與荷蘭骨髓庫的專家等也欣然與會,共有二百零八人參與及工作人員三十位。
◎政府肯定展望未來

11月4日早上八點,於臺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2018亞太血液及骨髓移植大會慈濟研討會」,由花蓮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以及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主辦。除了瞭解全球骨髓移植的現況與展望,與會專家也針對專業領域、臍帶血新興治療方法進行研討,及討論各國地域性的差異做法等,彼此交流學習,還有「捐贈者與受贈者相見歡」,讓期盼已久的受贈者,得以親自向捐贈者道聲感恩。
首先,衛福部國際合作組主任許明暉上臺致詞,肯定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在幹細胞研究和醫學上的應用居於世界領導地位之一。多年以前,衛福部就強烈希望能與慈濟攜手在此方面做更大的推廣,再生醫療在醫治疾病和照顧人們的健康上持續進步,他感謝各國貴賓在再生醫療之參與和貢獻。
舉辦此次研討會的宗旨,楊國梁主任表示,就是希望讓社會大眾知道骨髓幹細胞的捐贈、移植,可以救命、救治疾病,因為臺灣在臍帶血庫、臍帶血的使用發展比較晚,加上移植醫院對於臍帶血都比較生疏,所以邀請國外臍帶血專家來分享臍帶血移植的效應,除了在造血方面治療血液疾病之外,也可治療神經及腦方面的疾病,希望刺激醫療團隊能夠使用臍帶血,來治療前述疾病。另一方面,也邀請菲律賓、越南的醫師分享在骨髓移植所遇到的挑戰,可以相互合作來幫助他們。
◎臍帶血使用擴大治療
首先,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羅伯森臨床與細胞移植治療中心醫療主任Dr. Joanne Kurtzberg分享「臍帶血之新興使用—對大腦之再生治療」,她舉在杜克大學所做的UCB細胞試驗治療為例,說明臍帶血之細胞型態,且能治療大腦及神經系統等,例如:缺氧病症、原本無法行走的孩子,只能靠輔助器行走,接受臍帶血移植後,可自行行走。臺下聽眾專注聆聽此新興方法,之後並進行開放提問與討論。
臺灣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楊國梁主任發表「在臺灣人口與中國大陸人口之間人類白血球抗原單倍型和低發病率之人類白血球抗原對偶基因之比較」,截至2018年10月31日止,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對於骨髓與周邊血之移植案例數已超過五千多人,供髓國家地區總計三十一個國家地區。
他從臺灣之文化歷史包含閩南、客家、南島語系等來分析,及從地域分佈來看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關聯性,尤以大陸西南區域與臺灣最接近,也說明臺灣與太平洋地區國家之比較,例如:紐西蘭毛利人與臺灣原住民卑南族、布農族之相似,來強調在臺灣發現很多稀有人類白血球抗原對偶型基因存在。在仔細闡述與數據比較下,楊主任結論因臺灣很多人類白血球抗原單倍型和對偶基因源自於中國大陸,證明兩種人口遺傳基因相近,因此臺灣骨髓捐贈資料庫包含符合中國大陸的潛在造血幹細胞。
◎國際合作克服挑戰
日本慶應大學血液內科主任兼日本骨髓庫(JMDP)國際委員會主席岡本真一郎博士(Dr. Shinichiro Okamoto),於研討會中報告「醫師所應知道之造血幹細胞捐贈」。日本在政府、民間組織、日本紅十字會、醫療相關單位、志工等的共同努力下,至2018年5月止,累計有約移植二萬二千人(例),目前有四十八萬位骨捐自願登錄者。近年急速增加,每年平均有約五千移植例,其中自體移植約一千八百例,非自體的受贈移植年約三千例左右。非自體移植案例中,親人約佔三成五,非親人約六成。
同時也是日本造血幹細胞移植學會(JSHCT)理事長的岡本博士再分享,日本近三十年來,已有許多相關學會發展成熟,彼此連結,除了重視安全,去年也完成「造血細胞移植者手冊」,期待透過資訊共享再提昇醫療品質。
岡本博士受訪時表示,日本在於骨髓移植治療上雖然有不錯的配對成功率,幾乎百分之百可以在國內找到配對,因此對外的配對依賴較少。今後醫療技術上也許還會有不同發展,不過最重要的還是骨髓資料庫,尤其非常需要年輕的捐贈者。
他認為華人基因和日本人的基因較難配對,不過臺灣也有很不錯的成績,今天楊國梁主任發表中提到臺灣與中國大陸白血球抗原基因某部分是相近,岡本博士很期待慈濟進一步在國際間推動,建立全球華人骨髓資料庫,這對亞太地區而言是很重要的。
菲律賓血液與骨髓移植學會Dr. Marjorie Rose Bravo分享「骨髓幹細胞在菲律賓的發展、挑戰和機會」,菲律賓國營醫療單位缺乏與經費補助不足,許多血液系統惡性腫瘤藥物及移植成本費用過高。當前改善的機會,就是與政府機構會面,以增進對該進程的了解移植成本,遊說增加政府支持使患者獲得妥善的醫療支持。
越南胡志明市血液病與輸血醫院主任Dr. Phu Chi Dung,也說明「骨髓幹細胞在越南的發展、挑戰和機會」,越南醫療設施不足,也沒有完整的醫療人員培訓。對血液患者做有效策略幹細胞移植治療,治療白血病復發的新方法仍然有限,由於費用,患者數量少,及研究地點位置、試驗方案、研究人員等方面問題,在越南沒有太大的臨床試驗。
在2015年與佛教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的支持下簽署合作。Dr. Phu Chi Dung表示,越南通常面臨與捐助者來源,缺乏經驗和設備有關的挑戰。國際合作對於建立知識,提高我們未來的能力是非常必要。於座談討論時間,所有講師與臺下聽眾互動熱烈,來自臺灣、中國大陸等之相關專家也延伸提問,講師用心答覆,使聽眾帶著滿滿的心得收穫回去。
最後,最動人的就是「捐贈者與受贈者相見歡」,現年七歲的越南小男童Viet Tung Le Quang,兩個月大就被檢查出罹患罕見白血病,很幸運地在是九個月大的時候找到遠在臺灣的配對者趙芳翊捐贈造血幹細胞。當時,芳翊還是大學三年級學生,如今她已經結婚生子。趙芳翊今天終於見到了受贈的男童,小男孩的父親深深道出感恩,小男孩用生澀的英文一直說著:「Thank you!」與芳翊歡喜相望、手牽著手,芳翊直說自己彷彿多了一位兒子。芳翊說自己是最好的見證,告訴大家「捐贈造血幹細胞無損己身,還會更幸福。」
◎奉獻生命救人職志
會後,Dr. Joanne Kurtzberg表示:「今天的座談會很棒,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慈濟和他們的志工精神,以及願意幫助他人無私的付出。」她在幹細胞移植領域已超過三十年,接觸的是罹患白血病、血癌等類似疾病需要被醫治的孩子們。沒有幹細胞的移植,這些孩子就會面臨到死亡的威脅。很多孩子在親屬裡,找不到適合的捐贈者,會尋求非親屬的配對,所以非親屬和自願的捐贈者,對於拯救他們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她知道在臺灣也有臍帶血銀行,臍帶血對於找不到適合捐贈者的人,是一個很重要的資源。
她提及在美國所遇到的困難,多因建檔者臨時卻步,為了讓更多人瞭解骨髓及幹細胞移植,提高大家的承諾度和意願,他們也致力於在大學或專科學校的推廣,透過社群或社交網站,讓更多年輕人瞭解。Dr. Kurtzberg說:「其實如果你去問那些已經捐贈過的人,他們會告訴你,能夠拯救一條生命是多麼的美好,是值得去做的事,而且不要猶豫。」
成功的案例不停地鼓舞她待在這個領域,而失敗的例子更提醒她要繼續努力。以前她所經手做移植的嬰兒或小孩,許多都已經上大學、畢業、成年,甚至於成家有小孩了。「他們每年都會回來看我,就像我是他們大家庭的一分子。」幾乎一生於此領域奉獻、救人的她,臉上滿是光輝的笑容。
◎跨越國家延續生命
菲律賓血液與骨髓移植學會Dr. Marjorie Rose Bravo表示,她非常高興能夠來參加研討會並分享經驗。
在菲律賓做幹細胞移植的成本是很高,許多病人有需要,但只有少數人有辦法做移植,讓大家很沮喪。2015年她曾經到花蓮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協助需要骨髓移植的菲律賓病人,收集造血幹細胞。把幹細胞帶回去給病人,在過程中必須確定細胞的狀況完好,看到這些幹細胞被移植到病人身上,然後病人漸漸復原,這樣的過程,讓她感受到愛,也因此決定參加之後的訓練。
她希望把這美好的經驗分享給其他的人:「當你把幹細胞捐贈給另外一個人,是給了他一個新的生命。你讓這位母親、父親或兒子、女兒延續了生命,而他有可能又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這是捐贈造血幹細胞的美妙!」
她回憶在2010年,菲律賓有一個病人是位醫生,接受了慈濟的幹細胞移植,這八年來,他有了新的生命去做很多事。所以,她真誠地呼籲,當你瞭解捐贈幹細胞可以給予一個人新的生命,這就足夠讓你去做這件事。
◎盼攜手合作救治病患
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管理中心組織教育部副部長杜海英,看到慈濟骨髓庫在整個亞太地區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與服務,尤其是慈濟的志工精神,在亞太地區也都有非常好的影響。
杜海英表示,中華骨髓庫目前也有二百五十萬的庫容,可以說是華人最大的骨髓庫。希望中華骨髓庫和慈濟骨髓庫,未來可以一起聯合起來,為所有的亞太地區患者做更好的服務,救治更多的患者。
這兩天,她看到很多非親屬的捐贈者與受贈者的相見歡,深受感動。在工作當中,看到很多患者從死門關再回到正常的生活,她說:「這些在在感動我們每一天,對病患就像自己的家人般去挽救,還有對社會正能量的傳送,也激勵著我和同仁在這條路要走下去,不管有多少困難!」
臺北榮總輸血醫學科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林炯熙,專程來聆聽今日的研討會。「捐受贈者相見歡」活動時,他一再拿起手機拍照舞臺上的感人畫面,「太感人了,你們所做的,這是非常有值價的!」林醫師並表示,骨髓捐贈與資料庫的推動,特別是對發展中的國家可以提供莫大的幫助,同時對未來人類醫學的發展也有重大意義。
◎救人使命願助全球
慈濟骨髓資料庫是非營利的骨髓資料庫,目的就是要幫助病患。成立資料庫所投入的經費、時間、資源與心力,是無法估算的,也是無價的,但楊國梁主任覺得最重要的是臺灣人的愛心,能夠願意把幹細胞捐贈給一個不認識的人,這是更偉大的、更有價值的。另外,受贈者能有感恩的心,是善的循環,可以造成大家愛心的傳染、廣播到整個社會,才是更重要的,人文上面的成就,其實遠勝於醫療上的救人。
楊主任表示,臺灣人的愛心,真的幫助了很多病患,不只有臺灣的病人,甚至國外的病人都可以受惠,這是我們的精神,我們繼續要努力,希望我們的工作能達到證嚴法師的期待,可以幫助全球的病患。
有一種等待,也許要飄洋過海,也許要跨越千山萬水。因為只有萬分之一的機會,所以,生命總是在與時間賽跑,但只要您願意,就可以增加等待救命的病患一線活下去的希望!

 

圖左 :衛福部國際合作組主任許明暉上臺致詞,肯定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在幹細胞研究和醫學上的應用居於世界領導地位之一。[攝影者:羅景譽]
圖右 :美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羅伯森臨床與細胞移植治療中心醫療主任Dr. Joanne Kurtzberg分享「臍帶血之新興使用—對大腦之再生治療」。[攝影者:黃銘村]

 

圖左 :臺灣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楊國梁主任發表「在臺灣人口與中國大陸人口之間人類白血球抗原單倍型和低發病率之人類白血球抗原對偶基因之比較」。[攝影者:羅景譽]
圖右 :慶應大學血液內科主任兼日本骨髓銀行(JMDP)國際委員會主席岡本真一郎博士(Dr. Shinichiro Okamoto),於研討會中報告「醫師所應知道之造血幹細胞捐贈」。[攝影者:羅景譽]

 

圖左 :菲律賓血液與骨髓移植學會Dr. Marjorie Rose Bravo分享「骨髓幹細胞在菲律賓的發展、挑戰和機會」,菲律賓國營醫療單位缺乏與經會補助不足,許多血液系統惡性腫瘤藥物及移植成本費用過高。[攝影者:羅景譽]
圖右 :越南胡志明市血液病與輸血醫院主任Dr. Phu Chi Dung,也說明「骨髓幹細胞在越南的發展、挑戰和機會」,希望透過國際合作,對於建立知識,提高越南未來的能力是非常必要。[攝影者:羅景譽]

 

 

圖左 :臺下聽眾專注聆聽此新興方法,之後並進行開放提問與討論。[攝影者:陳何嬌]
圖右 :「捐贈者與受贈者相見歡」中,受贈者越南小男童Viet Tung Le Quang(右四)用生澀的英文一直說著:「Thank you」,與捐者趙芳翊(右三)歡喜相望、手牽著手,芳翊直說自己彷彿多了一位兒子。[攝影者:羅景譽]

 

 

圖左 :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管理中心組織教育部副部長杜海英(右),看到慈濟骨髓庫在整個亞太地區發揮了很大的作用與服務,尤其是慈濟的志工精神,在亞太地區也都有非常好的影響。[攝影者:黃銘村]

發佈於 周年慶
來源
週五, 16 十一月 2018 07:30

重生金牌 獻給救命人

「我不抽菸、不喝酒,又愛運動,為什麼是我?」新婚二天的唐燊,被診斷為血癌,本來和妻子預計到日本北海道蜜月旅行,怎麼也沒想到血一抽,開始的竟是在醫院和死神搏鬥的旅程。

2003年12月,因喉嚨痛到醫院看診的唐燊,發炎症狀已經二周,醫師建議抽血檢查。「血癌!」這突來的消息,重重打擊新婚二天的唐燊。

唐燊(右三)特地把罹癌重生後獲得的賽跑金牌,獻給捐贈者高素華,和她分享自己重生的歡喜。[攝影者:張晏瑜]

◎清水之愛重生的喜悅
確診不到一周,唐燊便開始化療。歷經八個月的化療,以為身體將康復之際,2004年12月,唐燊的血癌復發了,他的心情再次陷入低潮,醫師建議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提出申請配對後,僅一個月餘就配對成功。

2005年5月,看著捐贈者的造血幹細胞緩緩流進自己身體時,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油然而生,「有機會康復,也擔心會不會成功?有沒有後遺症?」
移植至今十三年多的日子,雖然偶爾有排斥發生,但總算是康復過來。過去是運動健將的唐燊,2016年參加了香港器官捐贈協會舉辦的運動會,在四百公尺賽跑中得到第一名。
經過十多年的等待,2018年11月3日,來自香港的唐燊懷著難以言喻心情,參加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二十五周年慶暨相見歡」活動,特地把這面罹癌重生後獲得的金牌,獻給捐贈者高素華,和她分享自己重生的歡喜。
◎因為妳才有我續未完的夢想
相對於唐燊難以言語的感恩,高素華平常心以對。身為一名護理師,她在醫院看盡生離死別,對於病苦特別能感同身受。「當初是本著可以救人的心情參加驗血建檔,當被通知配對成功時,很開心可以幫助另一位病患。」
高素華在捐贈造血幹細胞的隔天,就去環島旅行。她以捐贈者過來人的經驗,以及自己的醫護專業呼籲,捐贈造血幹細胞完全不影響身體健康,「看過許多病患及家屬等待移植的煎熬,需要更多人一起來救人。」
坐在相見歡會場,高素華的眼睛不由自主望著坐在受贈者席中,身著粉紅色襯衫的唐燊,心裡直覺:「就是你。」因為二人身上流著相同的血液,繫著海峽二端的彼此,高素華祝福唐燊未來都很平安健康。
「如果沒有妳,就沒有現在的我。因為有妳,我才能活在這世界上。」唐燊娓娓道出對高素華無私捐贈的感恩。重生後的唐燊心境變得豁達,更珍惜時間,他也重返校園,完成年輕時未完成的財經碩士學位。

 

 


圖左 :二人身上流著相同的血液,繫著海峽二端的彼此,高素華(右)祝福唐燊(左)未來都很平安健康。[攝影者:張晏瑜]
圖右 :「我不抽菸、不喝酒,又愛運動,為什麼是我?」新婚二天的唐燊(左二),被診斷為血癌。[攝影者:張晏瑜]

 

 


圖左 :高素華(右)向唐燊(左二)分享她捐贈造血幹細胞過程的照片。[攝影者:張晏瑜]
圖右 :高素華(中)身為一名護理師,她在醫院看盡生離死別,對於病苦特別能感同身受。[攝影者:張晏瑜]

2018/11/04| ◎陳清香/志業體活動報導

發佈於 周年慶
來源
週五, 16 十一月 2018 08:54

妳要好好活著

受贈者潘紫馨與捐贈者韋乃鳳這場奇妙相會,緣於二十四年前,韋乃鳳路過臺中火車站時,巧遇慈濟志工舉辦骨髓幹細胞抽血建檔活動,當場捲袖完成建檔而來。[攝影者:孫保源]

「收到手套,我就知道成功了,放心了!」
在慈濟三重志業園區舉辦的「2018年髓緣25周年慶活動」相見歡單元中,擔任國小教師的韋乃鳳女士,帶著這雙輾轉收到的粉紅色手套上臺。
韋乃鳳相當期待見到九年前接受她捐贈周邊血的受贈者;回想當年她與丈夫帶著一雙就讀幼兒園的孩子,由關懷小組志工王孟專,帶著玩具一路哄著孩子,遠赴花蓮慈濟醫院,完成收集、捐贈。九年後的現在,孩子長大了,乃鳳帶著他們與始終認同她、體恤她的先生,一家四口歡喜上臺與受贈者相見歡,一家人繼九年的陪伴捐贈,如今要共同見證清水之愛生命相髓的奇蹟。
◎謝謝你讓我活下來
緩緩步上臺的受贈者,是來自香港的潘紫馨小姐。無法用普通話(華語)表達的潘小姐,在深深擁抱後,為她的救命恩人韋乃鳳披上親手編織的披風。
「謝謝妳讓我繼續生存下來,不用讓爸爸、媽媽擔心白髮人送黑髮人。」現年四十歲的潘紫馨,2009年接受移植,成為慈濟骨髓幹細胞第2043例受贈者。第三次來臺灣,有別於以往玩樂心態,這次在摯友袁少娟小姐陪同下,帶著滿懷感恩心情,終於見到生命中的貴人,也透過好友的翻譯,說出心裡的感恩。

2006年潘紫馨被宣判罹患急性白血病時,不敢告訴家人,第一個通知的人是好友袁少娟。治療、復發再化療、等待移植。身體的苦痛、等待配對的焦慮,除了父母、手足關照,少娟的陪伴與鼓勵讓紫馨多了一分支柱,少娟也履行承諾陪同來臺,一圓當面向捐贈者道感恩的心願。
◎妳要好好活著
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潘紫馨體力明顯大不如前,失去分泌眼液、唾液的功能。相識三十年的好友少娟是紫馨傾訴的對象,也是她心情不好的出氣筒,不捨說道:「她真的很辛苦,眼淚都是往肚子裡流的,只期望可以維持現在的狀態,好好的活著。」
一樣期盼紫馨好好活下去的韋乃鳳一家人,為了與受贈者相見歡,一大清早便從臺中北上。這場奇妙的相會,緣自於二十四年前,當時是1994年,也是慈濟骨髓資料庫才成立的第二年,學生時期的韋乃鳳,路過臺中火車站時,巧遇慈濟志工舉辦的骨髓幹細胞抽血建檔活動,當場捲袖完成建檔。她口中輕鬆的「路過就順便」,拯救了近千公里之遙的陌生人。
「當時的心念就是相信慈濟,相信證嚴上人推動捐贈造血幹細胞一定是安全的。」韋乃鳳的先生不但認同妻子捐贈的決定,更體恤妻子包辦家事,讓她可以好好休息。
圍繞著圓桌餐敘時,韋乃鳳再度取出由志工輾轉獲得受贈者寄來的手套。九年來,家人不時想像受贈者的性別、模樣。因為志工曾經透漏受贈者體重近九十公斤,所以揣測應該是男性,不過這手套應該是家人織的……等等。惦記著遠方不知名的朋友,成為這家人共同的話題,希望她(他)好好活著是一家人誠心的祝福。
因為生病體重從九十掉到四十多公斤的潘紫馨,目前體態已恢復至微胖。她說自己現在有兩個生日,一個是爸爸、媽媽給的;一個是移植那天,眼前這位救命恩人賜予的。潘紫馨小姐何其有幸,在生命谷底轉折處,有相知、相惜好友扶持;有素昧平生貴人救命。好好活著是她收到最大的祝福!

 

 

圖左 :來自香港的潘紫馨(左)小姐,2009年接受骨髓移植,成為慈濟骨髓幹細胞第2043例受贈者。第三次來臺,有別於以往玩樂心態,這次在摯友袁少娟(右)小姐陪同下,帶著滿懷感恩心情,期待和生命中的貴人,幹細胞捐贈者相見歡。[攝影者:孫保源]

 

圖右 :家住臺中的捐贈者韋乃鳳(中)由骨捐關懷小組志工王孟專、先生、兒女陪伴北上與受贈者潘紫馨(左一)相見歡。會後茶敘時,韋乃鳳致贈家鄉臺中名產太陽餅。[攝影者:孫保源]

 

圖左 :因為生病體重從九十掉到四十多公斤的潘紫馨,目前體態已恢復至微胖。她說自己現在有兩個生日,一個是爸媽給的,一個是移植那天。圖前排:受贈者潘紫馨(右一)、捐贈者韋乃鳳闔家。[攝影者:孫保源]

 

 


2018/11/06| ◎黃雪真/志業體活動報導

發佈於 周年慶
來源
週五, 16 十一月 2018 08:14

同一天生日 共創生命奇蹟

洪麗華(左)一圓六年來的心願,見到當年捐贈造血幹細胞給她的陳姝均(右)。陳姝均說看見洪麗華健康平安,就是最棒的禮物。[攝影者:張晏瑜]

「妳的血液,檢查出白血球指數20多萬,『血癌』妳聽過嗎?妳就是血癌……」當醫師告知洪麗華檢驗結果時,她接受不了這突來的打擊,淚水不停奪眶而出,心想:「我怎麼會得這種病?女兒才國小五年級,很多事還不會自己處理,她那麼熱愛跳舞怎麼辦?」回想起六年前被診斷血癌時的驚訝,此刻洪麗華心中擁有更多的是感恩。
◎奇蹟出現生命曙光再現

2012年,才剛過完農曆年,洪麗華因感到頭痛、發燒,當成感冒治療,但不見起色。又因身體感到極度疲累,腿上有瘀青,經過一個多月還未消去,到診所抽血檢驗後,白血球高出正常值的好幾倍,醫師要她趕緊到大醫院再做詳細檢查。
「妳就是血癌。」這晴天霹靂的消息,讓洪麗華坐在候診區整整哭了一小時。抒發情緒後,天性樂觀的她,決定積極配合醫師治療。隨之而來的化療,讓洪麗華的身體變得虛弱,沒有力氣下床,連整個口腔都潰爛無法咀嚼,種種身心上的痛楚,她都努力撐過去,「我怕!我真的活不下去了,女兒那麼小就沒有媽媽,那該怎麼辦?」
為了能安心治療,也怕留下遺憾,洪麗華連遺書都寫好了。就在進行四次化療後,醫師提出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建議,雖然對恢復健康有期待,但洪麗華也想:「那麼多人都在等,我不見得是那個幸運的人。」所以她對幹細胞配對沒抱什麼希望。
申請配對後,奇蹟就在八天後出現了,從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配對成功,生命曙光再現。雖然移植康復過程很艱辛,但所有辛苦都值得努力。在家休養三個月後,洪麗華就回到公司上班,慢慢地恢復生活作息,她心裡更有一個心願:「希望有一天,能親自向捐贈者說感恩。」
◎對的事做就對了
父母親都是慈濟志工,讓陳姝均常有機會參加慈濟活動,2006年,剛好看到宣導造血幹細胞捐贈驗血建檔活動,她二話不說挽袖參加。「2012年,突然接到有人與我配對成功。」讓陳姝均開心的不得了,真的有機會去幫到一個人。
陳姝均的捐贈過程,除了因為施打血球生長激素而有些短暫不舒服外,其他過程就像捐血一樣。心念單純的她表示,「只花我一點時間,只拿走我身上一點點東西,就能幫助到另一個人過著正常的日子,如果這個機會沒了,也許那位患者的生存機會也會消失。」
除了捐贈造血幹細胞外,陳姝均連器官捐贈及大體捐贈同意書都簽好了。「人如果走了,什麼都帶不走,也留不下任何東西,若能讓軀體發揮作用,才是真的物盡其用。」她真誠表示:「對的事,做就對了。」
◎重生之日特別的生日禮物

2018年11月3日,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於新北市慈濟三重園區,舉行二十五周年慶暨相見歡活動,洪麗華一圓六年來的心願,見到當年捐贈造血幹細胞給她的陳姝均。
平日充滿陽光朝氣的陳姝均,難掩心中的激動,邊擦眼淚邊走上臺,二人一見面相擁而泣。「我一直都很幸運,所以妳也很幸運很快就配對成功。」陳姝均哭紅了雙眼,不忘幽默的向洪麗華說。
洪麗華激動的感恩年輕的陳姝均,因為當年所捐贈健康的造血幹細胞,讓她這六年來沒有排斥,很健康的活下來,讓她的女兒還有媽媽。二人同是O型血,擁有開朗樂觀的個性。「我生病前頭髮粗黑,移植後髮質變細、髮色偏黃。」洪麗華以前除了參加家庭旅遊外,鮮少出外旅遊;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後,特別喜歡旅遊,這些改變都與陳姝均極為相似。
二人的相同點不僅於此,竟然連生日都是同月同日,讓洪麗華與陳姝均都驚呼這段緣分太奇妙了,現場所有觀禮者,同聲為數日後將過生日的二人唱著〈生日快樂〉,而這場相見歡,也是二人最特別的生日禮物。
重生的每一天,洪麗華心中充滿著珍惜與感恩,她要把握健康的身體努力做善事。此外,她的兒子也在滿十八歲後,參加造血幹細胞驗血建檔,把陳姝均對媽媽的大愛化作行動,延續下去。

 

 


圖左 :回想起六年前被診斷血癌時的驚訝,等待「相見歡」的時刻,洪麗華(右)心中擁有更多的是感恩。[攝影者:張晏瑜]
圖右 :想要陪女兒長大的心念,讓洪麗華(中)撐過化療的身心痛楚,努力活下來。[攝影者:張晏瑜]

 

 


圖左 :奇蹟就在申請配對第八天出現。捐贈者陳姝均(左二)難掩心中的激動,與洪麗華一見面相擁而泣。[攝影者:張晏瑜]
圖右 :所有觀禮者,同聲為同月同日生的洪麗華與陳姝均唱〈生日快樂〉歌。[攝影者:張晏瑜]

 

圖左 :洪麗華及其子女,分別寫了感恩卡送給陳姝均,表達心中無盡的謝意。[攝影者:張晏瑜]







2018/11/04| ◎陳清香/志業體活動報導

發佈於 周年慶
來源
週五, 16 十一月 2018 08:29

先生變小姐 「喬峰」獲重生

 

 

受贈者李勤堅先生、捐贈者張依婷小姐,參加骨髓幹細胞中心25週年慶,兩人因「第六對相遇」而結緣。[攝影者:黃炳添]

二十五年前,因為搶救生命的一念悲心,慈濟成立了「骨髓捐贈資料中心」(二○○二年改制為「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儘管知道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需要醫療專業還需要破除國人「抽龍骨水會傷身」的觀念,還要有更多人願意提供造血幹細胞,讓罹患白血病也就是血癌的患者有機會重生。
二十五年來,有五千二百位配對成功,不只是救了一個人,也連帶救了他整個家庭。11月3日,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在慈濟三重志業園區,舉辦周年慶以及捐贈者與受贈者的相見歡活動,得見救命恩人以及生命的奇蹟,雙方感動無比,場面溫馨感人。
◎一家支柱不能倒
來自香港的李勤堅先生,是第2103例骨髓幹細胞移植成功的受贈者。李先生原本從事室內裝修工作,平時也會抽菸。2009年的大年初一,他開始出現發燒現象,連續幾日就醫不見好轉,持續高燒。元宵節次日,他到醫院就診,醫生告訴他:「你罹患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難以置信的他生氣罵醫生:「你有沒有搞錯?」醫生耐心地解說,雖然無奈,也只能接受漫長化療。因為不想讓家人擔心,李勤堅心裡嘴裡都嚷嚷「我死不了!」他選擇堅強樂觀地面對接下來的考驗。
治療過程中,醫生告訴他:「想要痊癒,唯有換骨髓一途。」祖籍福建的他,家族散居印尼、美國、中國等地,親人寄回他們的血液資料,卻無一相吻合。因為有醫師「你一定可以配對到」的鼓勵,他懷抱著希望的等待。好消息來了,中國、日本和臺灣都有與他相似的基因,醫師精挑細選,告訴他臺灣的最適合,一年後,他安心地接受手術。
手術前體重八十五公斤的李勤堅,兩週後驟減到六十九公斤,他幽默地跟醫生說:「這個(方式)減重好。」雖然成功移植,但還是有排斥現象。彼時,不知道捐贈者性別的他,想像應該是來自年輕的女性;因為,出院後他接、打電話時,對方聽到他的聲音,會稱呼他:「李小姐」。不只聲音有變化,新的週邊血幹細胞注入後,他的頭髮、皮膚出現白化現象,他說:「我去餐廳吃飯時,人家用英文要跟我交談。」自認自己比兒子帥,甚至頗有港劇《天龍八部》中喬峰(黃日華飾)神韻的他,化身成了外國人,他自己都覺得好笑。
回想九年前得知父親罹病時,陪伴父親前來的飛揚和弟弟俊林難忘當時的心情。不曾經歷親人生重病的他們,第一個時間是反應不過來。正忙著高考的大兒子飛揚,得知後的第一個念頭是:「我還有二個弟弟、一個妹妹,如果爸爸倒下去了,我們要怎麼辦?慶幸爸爸健康存活下來了。」他接著說:「以前,要我做骨髓捐贈,可能還要再考慮;如今,若有人需要,我會豪不猶豫的捐贈。」
一直覺得爸爸很寵愛孩子,以爸爸為天的老二俊林,從不曾想過爸爸會提早離開,「如果爸爸生命就這樣結束,我會非常後悔,因為我還來不及回報他。」他感謝眼前的「美女」張依婷捐贈的大愛,讓父親生命能夠延續,給了他孝順爸爸的機會,彌補來不及的遺憾。
◎唯一機會要把握
相見歡前,捐贈者是男是女、是年老或年輕,父子各有猜測,飛揚覺得:「應該會是男生,因為抽血很痛,男生會比較勇敢。」鑑於爸爸的排斥現象,俊林則認為是女生。當先到場的受贈者看著捐贈者一一入場時,李先生指著張依婷跟兒子說:「就是她,肯定是這個。」血液相連,他的直覺沒有錯,身材高挑亮麗的張依婷,確實是捐贈週邊血幹細胞給他的人。

2007年10月,就讀大學的張依婷,學校辦理造血幹細胞驗血活動,同學邀她一起去。本以為是要捐血,到了現場才知不是;志工解說後,她了解其中意義,仍然挽袖抽血建檔。二年後,接到通知配對成功,她滿心歡喜:「像中樂透一樣。」尤其聽聞「我是唯一可以救他的人」時,她更堅定救人的心。
然而家人卻有疑慮,尤其是爸爸,擔心寶貝女兒捐造血幹細胞,會不會影響健康甚或不孕。經過關懷小組志工詳細解說後,爸爸了解「救人一命,無損己身」放下擔心,請張依婷自己決定,她還是樂於把握機會,完成這份救人使命。
有心的張依婷,一路蒐集自己從建檔到捐贈工程,參訪靜思精舍的記錄,包括2010年3月3日完成捐贈心願後,收到骨髓幹細胞中心轉來李先生子女的感謝卡片,從中得知受贈者是一位爸爸;她想像:或許是一位和爸爸一樣愛護子女的父親。今日相見歡,陪伴她前來的姊姊夢茹,還有李先生父子,很自然湧起親切的感覺,宛如家人般互動。她和李先生合照起來還頗有父女的味道,李先生也拿出女兒的照片比對,笑著和兒子說:「你看,她有沒有像你妹妹減肥後的樣子。」
很開心看到健康的李先生,人美心也美的張依婷,祝福李先生健健康康,一家和樂幸福。明年即將大喜的張依婷強調:「捐贈造血幹細胞對健康沒有任何影響,有這樣救人的好因緣,讓我天天都很開心。」
茫茫人海,除了親人,唯有透過驗血建檔比對,才有可能牽起這「第六對」的緣分。你願意成就這十萬分之一的救人機會嗎?歡迎你像張小姐一樣,把握機緣,成為另一個人、另一個家庭的救命恩人。

 

 


圖左 :來自香港的李勤堅先生是第2103例造血幹細胞的受贈者,頗似港劇《天龍八部》的喬峰(黃日華飾)。[攝影者:黃炳添]
圖右 :李飛揚(右)和弟弟李俊林(中)陪爸爸,從香港飛來臺灣參加髓緣相見歡。[攝影者:黃炳添]

 

 


圖左 :李勤堅先生展示他手術後瘦了十幾公斤的照片,曾幽默地跟醫生表示因病減肥也不錯。[攝影者:黃炳添]
圖右 :受贈者李先生父子、捐贈者張依婷和姊姊夢茹相見歡,很自然湧起親切的感覺,宛如家人般互動。[攝影者:黃炳添]

 

圖左 :李勤堅先生的女兒美兒(左三),中午時趕來跟大家會師,歡喜合影。[攝影者:黃炳添]
 

發佈於 周年慶
來源
週五, 16 十一月 2018 08:56

女兒的智慧 幹細胞接力達陣

(左起)越南爸爸、媽媽、小男孩Viet Tung Le Quang現年七歲,一句「Thank You」勝過千言萬語,面對捐贈者趙芳翊表達無限感恩,四目真情相望,趙芳翊說自己彷彿多了一位兒子。[攝影者:羅景譽]

司儀尤慧雯引言揭開序幕,首先播放臺、越醫療合作治療血癌成功的紀錄短片——2005年時二十七歲的越南腦神經外科醫師黃清浚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在慈濟越南分會的協助之下來臺,在臺大醫院接受化學治療及骨髓移植。近年來越南籍新住民增加,臺越通婚頻繁增加新的配型,因此在找尋造血幹細胞配對的機會亦跟著增加。醫療跨國合作的成功案例,象徵醫療學術交流的重要性,2018年11月4日APBMT(亞太血液及骨髓移植大會)慈濟研討會,在臺北國際會議中心隆重展開。
在會議尾聲造血幹細胞「捐贈者與受贈者相見歡」,受贈者越南小男童Viet Tung Le Quang,和捐贈者趙芳翊第一次相見。小男童二個月大時確診罹患罕見白血病,往德國、日本尋覓不著,最後在慈濟骨髓資料庫找到合適的配對,於九個月大時,2012年7月由臺北榮總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顏秀如完成了移植手術,臺越跨國,骨髓之愛救援成功又累積一例。小男孩現年七歲,一句「Thank You」勝過千言萬語,面對面向捐贈者趙芳翊表達無限感恩,四目真情相望,捐贈者趙芳翊說自己彷彿多了一位兒子。
芳翊2010年大學三年級參加造血幹細胞血樣建檔,2012年7月配對到捐贈完成之後,每天對著掛在房間裡,慈濟師姊贈送的「髓緣之愛」筆墨裱框,一直會想到他(或她),總是默默祝福這位受贈者,希望他(她)一定要好好的。這次透過花蓮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捎來邀請要相見歡,她說感覺鬆了一口氣,他(或她)是健康的;當時捐贈時還沒結婚,芳翊年輕人的心中有個使命感,想到自己在大學時是人生最精彩、最有夢想、最有希望的年紀,她希望這位受贈者也可以有機會多看看這個世界,好好的活下去。
當年慈濟骨髓關懷小組找上門時,面對爸爸、媽媽強烈的反對以及妹妹也沒有支持,芳翊還沒結婚不知道會不會影響生育……他們害怕,所以不變是最好的安全系數。芳翊說感覺最困難抉擇的,不是去執行,而是家人不理解、不支持,覺得會比較有負擔一點。
然而讀大學社會工作系時,老師有句話深深地種在她心田裡,「社工的專業在於你今天介入,如果這個案主因為你的介入幫助之下,他的生命可以轉彎的時候,就是社工的價值所在。」她個人很有意願要做捐贈,又骨髓小組志工提到:「一定是你最適合這一個,才會選你。」
所以她進一步和媽媽溝通說,現在沒有做這事情,看來也許沒有甚麼感覺,但是一年後看、五年後想到、十年後再想到,甚至是我們人生將走到盡頭的時候想到,它一定是一個很大的遺憾,就是「當時怎麼沒有去做這件事情!」
今天藉亞太研討會平臺相見歡,雙方家屬都聯袂參加,激動地互相擁抱,小男孩的父親深深道出感恩:「非常感恩慈濟、捐贈者、和醫師們救了小兒子,臺北就是我們第二個家!」芳翊的媽媽陳淑珠女士也表達:「因為女兒有智慧,堅持下來去做造血幹細胞捐贈,在社會能救一個生命,是無價的,現在才能享受甜美助人的果實,希望社會更多人認同骨髓幹細胞的捐贈。」
陳淑珠女士很感謝女兒的智慧,說自己結婚後為家庭忙碌著,盼的是賺錢回來,沒有在思考生命的價值;退休後有佛教的信仰,更清楚經濟能力的享受只是數十年,而生命的可貴在於可以做很多有意義的事,代代相傳,現在她甚至也鼓勵人家做器官捐贈。
而經歷過陪伴姊姊到花蓮慈院做周邊血造血幹細胞捐贈的妹妹趙嘉慧,說比局部麻醉還清醒,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而且發現慈濟在這一塊規劃地很好,真的很不簡單、也不容易。她要跟進,心願是先將BMI減到四十以下之後,然後去建檔,因為若好不容易配對成功卻因為自身健康因素沒有辦法捐贈,就很可惜。
除了爸爸、媽媽、妹妹還有先生、滿周歲的兒子與公公、婆婆都一起來分享這份喜樂。公公、婆婆直到要來相見歡才知道媳婦是造血幹細胞的捐贈者,很佩服趙芳翊的勇氣,公公表達以前只知道捐血,對於捐贈周邊血幹細胞比較不瞭解,他還會上網蒐集相關知識、常識,讓自己更瞭解外,也要幫忙推廣。
芳翊的智慧,見證「救人一命無損己身」。

 

 

圖左 :司儀尤慧雯介紹第2915例,(左起)造血幹細胞捐贈者趙芳翊、媽媽陳淑珠、夫婿黃先生,經過六年即將和受贈者相見歡,趙芳翊表達很緊張、很興奮。[攝影者:羅景譽]
圖右 :造血幹細胞受贈者的奶奶(左)和捐贈者的媽媽相互熱情擁抱,對於生命創造生命的意義銘感於心。[攝影者:羅景譽]

 


圖左 :造血幹細胞捐贈者趙芳翊,後來也覓得良婿黃先生還有一個滿周歲的寶貝,讓父母安心捐髓是捐贈周邊血造血幹細胞,不影響生育;同時也帶動家屬認識及認同「救人一命無損己身」。[攝影者:陳何嬌]
圖右 :骨髓小組志工王雪燕(左一)、蔡素宜(右一)幾年來一直陪伴、關懷著造血幹細胞捐贈者;今日相見歡婆家、娘家齊來分享喜樂,(右起)妹妹、爸爸、媽媽、夫婿黃先生、兒子、趙芳翊、婆婆、公公。[攝影者:陳何嬌]

 

 

圖左 :趙芳翊的婆婆將懷抱中已睡著的小孫兒,讓受贈者男孩看看,他再生媽媽生的弟弟。[攝影者:黃銘村]
圖右 :於2018APBMT(亞太血液及骨髓移植大會)慈濟研討會上,受贈者小男童Viet Tung Le Quang遠從越南來與臺灣捐贈者趙芳翊相見歡,雙方家屬喜樂大團圓;主治醫師臺北榮總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顏秀(右三)受邀而來,表達非常榮幸成功達成醫務,也替受贈者健康長大感到無比高興。[攝影者:黃銘村]

 

 

2018/11/08| ◎林瑩欣,柯玲蘭/志業體活動報導

發佈於 周年慶
來源
Designed by Hualien Tzu Chi Medical Center. Copyright © 2021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