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贈故事

捐贈故事 (22)

週五, 24 十二月 2021 05:23

孩子,我接棒了 劉志雄

作者

 每週日晨起,劉志雄、劉燕卿夫妻倆,拎著十二歲小兒子畇德趕赴臺北市內湖國小,參加每週一次的「慈濟青少年籃球家族聯誼會」(簡稱慈籃)。上完課、打完球已近十二點半,他們簡單果腹後,旋即到慈濟內湖園區靜思書軒當志工。穿上制服做慈濟人,是已往生的大兒子勁逸的心願,而靜思書軒則是他曾當志工的地方。儘管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勁逸依舊遺憾病逝,但爸媽與弟弟接續這個心願,全家人替他走這路;每週日一整天的志工活動,也是劉家的溫馨家庭日。.

 

 

▎小檔案  ▎  年齡:四十三歲職業:科技公司財務長受證心得:勁逸曾跟爸媽約好一起做志工,如今雖已不可能了,但我們一家人接續著他的心願,時時記得「活在當下」。感恩兒子度化了我們,帶領我們進入慈善之門。
攝影‧游錫璋

 

 

二○一三年底,劉燕卿受證慈濟委員後,她穿著整套旗袍,胸前別著「佛心師志」及委員證,來到勁逸的骨灰塔位前輕聲說:媽媽已是正式的慈濟人了!旗袍委員服,勁逸生前特別喜愛,一直希望媽媽有天也能穿上它。

二○一四年底,劉志雄準備受證前夕,他一樣穿著全套西裝制服,帥氣地來到大兒子塔位前說,爸爸也加入志工陣容了!

 

立志要當大醫王的勁逸(中),在二○一一年接受造血幹細胞移植後,身體狀況稍好時,與媽媽劉燕卿(右)、志工陳瑋瑋(左)到病房關懷等待骨髓移植的病患。勁逸時時募心助人的精神,感動許多人。(相片提供/劉燕卿)

 

走過煎熬,乘願療傷

勁逸三歲多時罹患神經母細胞腫瘤,便開始頻繁地往返醫院,四歲多接受自體的造血幹細胞移植;九歲復發,又進一步承受了非親緣造血幹細胞移植的辛苦療程;十歲多,開學八天後,腫瘤再度復發。

勁逸三歲後的人生,便與健康無緣,父母親戰戰兢兢照顧,病情無預警地復發,然後再度移植、化療、電療、住院……八年的煎熬過程、家人的哀慟,外人難以揣想理解。

二○一三年三月勁逸往生後,一股摸不到卻嗅得著的氛圍瀰漫家中;劉燕卿不讓先生、小兒子觀看勁逸住院治療時最愛看的大愛電視臺節目,也不同意他們去動勁逸的東西;對她來說,那種心情很複雜,既不能藏也不願丟,但只要一瞥見就難過,因為記憶細節太清晰。

不准提、不能提、不敢提,成了劉家及親友間不成文的默契。

直到勁逸離世將屆四十九天之際,她才有勇氣整理衣物,或捐出或留作紀念。與其說是整理遺物,不如說在理清自己心痛的思緒。

勁逸走後,只要劉志雄上班、小兒子上學後,劉燕卿便跟著踏出家門,因為無法一個人待在家,只能藉著外出誦經、閒逛來打發時間。愛子走了,她內心也跟著空了,有時開著車會一陣閃神,忽然不知該往何處?多年來,她總是載著勁逸往返醫院,如今已失去方向目標。

「死後的兒子,究竟在哪呢?」好一陣子,她的心思全聚焦於此,甚至有「跟著兒子一起去」的糊塗想法。

幸好,勁逸在世時常叮囑媽媽要「專心上課」,劉燕卿聽進孩子的話,在極度悲傷中仍參與慈濟志工培訓,更不敢缺席每週的慈濟讀書會。漸漸地,她才接受勁逸「人生功課已告一段落」的現實,並告訴自己不能有做傻事的念頭。

更何況,她的慈濟會員中,不少是曾照顧過勁逸的醫護人員或親友。勁逸往生前主動請求皈依證嚴上人,獲得法號「誠願」,那陣子逢人便說慈濟,許多人被他感動而加入捐款行列,而做媽媽的她,當然要為兒子接棒,繼續走下去。

日前,劉燕卿的同事邀請她和先生同行露營,聽罷她愣住了,因為露營日是勁逸的生日,她隱約覺得不該在那天出遊;反倒是先生坦然接受,「就當是帶著勁逸一同去露營吧!」

劉燕卿想到孩子一生不曾有機會露營,於是攜著他的相片,全家人在這一天開心出遊了。

 

為了歲末祝福經藏演繹,二○一四年十月每週有兩天晚上,劉志雄(前排右)下班後趕往內湖園區排練。

生命功課,共同面對

劉志雄夫婦倆是上班族,均為股票上市公司的財務主管;二○○五年勁逸發病,白天在醫院由勁逸的阿嬤幫忙照顧,下班後他就趕來接手,陪著他在病房度過兩百八十多個夜晚;「第一次覺得,和兒子那麼靠近。」他回憶道。

劉燕卿忙於工作,也負責照料才兩歲的小兒子;這對年輕夫妻兼顧事業與家庭,日夜撐持,但二○一○年八月,勁逸病情再度復發,劉燕卿毅然辭去工作,全職照顧孩子,每天二十四小時不換班;人生,總是有捨有得,她不希望未來有任何遺憾。於是,夫妻倆湊了一筆資金,準備陪勁逸長期抗癌。

或許從小就習慣和病魔共舞,勁逸有過人的早熟與樂觀;往生前幾個月,向來是生命小鬥士的他,理性地說不想再化療了,劉志雄夫妻倆同樣很勇敢,哽咽地與孩子溝通病況與做決定。最後的共識是,不拚搏了,改接受安寧療護。

劉志雄難忘那一天,身體狀況已糟透的勁逸,去電跟老爸說,他往生後想捐贈器官;人正在桃園分公司的他剎時愣住了,「若條件不行,那我也可以捐贈大體喔。」聽孩子這麼補充道,電話另一頭的他像被電擊般……

知道孩子的心願那麼虔誠,劉志雄也認真地為他詢問相關單位。後來,在幾乎已彌留的狀態下,他貼著勁逸的耳畔說,因為長期化療與未成年等原因,器捐及大體都不太適合,「但你別掛心,你做不到的,爸爸會替你做!」

勁逸往生那年,劉志雄簽下了自己的器官捐贈同意書,之後再說服太太支持他簽下大體捐贈同意書。「那是我和勁逸的心願,未來我想代他完成。」親子一條心,彼此看待生死,竟都那麼認真。

 

劉燕卿每週都會陪著小兒子畇德(後方)在慈濟內湖園區靜思書軒當志工,兒子擦拭玻璃或招呼客人,媽媽在一旁處理文書。

心中陽光,映照前路

勁逸九歲癌症復發時,醫院為勁逸向慈濟造血幹細胞中心提出配對申請,希望能尋著人類白血球抗原(HLA)相吻合的造血幹細胞捐贈者;不到一年,找到了適合的捐贈者,慈濟關懷小組志工陳瑋瑋開始走入劉家,一路上鼓勵著勁逸,也陪伴著爸媽投入志工。

像個小大人般的勁逸,和陳瑋瑋特別投緣,兩人像是忘年之交般無話不談;因患了類風溼性關節炎而領有重大傷病卡的陳瑋瑋,還經常戲稱自己和勁逸兩人是「卡友」。

曾在移植後出院空檔,陳瑋瑋帶著勁逸上山呼吸新鮮空氣、一起去吃義大利麵、去看人較少的早場電影,也陪著他去醫院當志工,以自身經驗鼓勵造血幹細胞移植病患。

對於這位陽光、樂觀、勇敢、善體人意的孩子,陳瑋瑋滿是不捨地說,有一次勁逸私下要她帶媽媽去逛逛百貨公司,「為了照顧我,我擔心媽媽快得憂鬱症了,她沒工作也沒朋友了。」病中的孩子,仍那麼貼心啊。

而陳瑋瑋眼中的劉燕卿,「她一切喜苦心情,全隨著勁逸起落。」幾乎「以院為家」的生活,讓同為人母的陳瑋瑋,也感受到母愛的不可思議。

曾經,陳瑋瑋送了本《靜思語》給勁逸,發現他用心閱讀領會,也會適時分享鼓勵旁人;有一次,見爸爸有些工作挫折,他勸慰老爸說:「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但是有歷練的強打者,隨時都可以揮棒。」

那麼成熟懂事的孩子,終究捱不過病魔考驗;儘管如此,劉志雄仍很感恩那位素昧平生的捐髓者,「讓勁逸在生命最後一段,能以自己的勇氣感化許多人。」儘管承受著喪子的哀痛,但他寧可這麼認為,孩子的一生短暫而精彩,辛苦卻很有意義。

活在當下,活在心裏

勁逸離世年餘,劉志雄忍著心情,也加入慈濟造血幹細胞捐贈的推動工作,以一位受髓病患的家屬立場上臺分享。原以為自己已能釋懷,但每每在影片播放中,看到勁逸說「我好想上學喔」的這個畫面,他還是忍不住紅了眼眶。

對於一個長年生病的孩子,最大的心願竟然只是去學校上課啊!和同學相聚的上學時光雖僅三年,卻是他親口所說「最快樂也最開心的日子」。

如今劉志雄特別能夠理解生命無常,而親子之緣長短也難說,「最重要的是,彼此在一起時,能夠無憾無悔。」他語重心長地說。「勁逸一直清楚告訴我們要『活在當下』,並發願乘願再來當個大醫王。這個聰明乖巧、善解人意的兒子,依舊活在我們心中。」

前陣子,一位朋友問劉志雄,自己有個海外高階主管工作機會,可以賺更多錢,只是跟妻小相聚時間更少,很遲疑是否應該前往?劉志雄與他分享,是喝更多的酒應酬重要?或有更多時間能陪孩子可貴?「我現在每週日都陪著兒子打球呢!」他建議朋友要深思,當自以為得到更多時,背後是否失去更多。

劉志雄的心思不再像過去,一味忙著事業與收入,「其實,所謂的財富,也只是觀念而已。」他和劉燕卿只希望孩子健康就好。

儘管對劉燕卿言,愛兒往生,在她心中並非一了百了,而投入志工也不是仙丹妙藥,她坦言至今仍常觸景傷情,只是有了方向與動力後,至少就有了走下去的信心與意義。

如今回首,在上班之餘投身志工,在事業與志業之間平衡前行,彷彿就像是勁逸短短未滿十二年的人生,所餽予父母最好的禮物與祝福。

 

文章取自慈濟月刊 / 人文志業首頁 / 慈濟月刊 / 第578期

週五, 24 十二月 2021 05:21

沉澱兩年 記一段生死髓緣

作者

真實發生的歷史不會消失,菩薩走過的足跡拜現代科技之賜,也成為愛的印記。本文於2013年就已記錄完成,因法令規定捐髓者故事不得立刻發布,所以即便此時再發表的時空已然變異,當時承擔攝影記錄的人文真善美志工林立堂也於去年(2014年)值壯年之盛而往生,仍以此文,獻給參與此次捐隨髓過程的諸位菩薩!

人生大喜日悲欣交集看生死

「恭喜!恭喜!」婚宴上,祝賀的聲音不絕於耳,一身鮮紅禮服、盛裝打扮的陳婕瑀明知自己心中的願望不會實踐,卻仍是忍不住用目光梭巡著會場,她其實知道,母親終究無法參加她的婚宴……

 

點點洋溢著喜氣的燭光亮起,她的身邊是最愛的丈夫和父親,新郎一逕笑得燦爛,父親溫柔的臉上,有著只有婕瑀看得出來的落寞,她緊緊地握著父親的手。

她其實已經結婚一年多了,身旁還不會走路的花童就是她的女兒,母親突然中風倒下,讓全家人都來不及舉辦婚宴,但是每個人都願意,也堅持要等到母親好起來,才要辦喜筵;沒想到這一等就是一年多過去了,男方家長一直覺得對這個乖巧的媳婦不公平,才終於在這天補辦了婚宴,筵請雙方親友。出門前,婕瑀在母親耳邊告訴她這件事,沒想到中風癱瘓在床、長期意識不清的母親竟睜大了眼睛看著女兒,「母女連心,媽媽一定是在祝福我。」她用力地抿了抿嘴,長長的眼睫毛搧啊搧,硬是不讓眼淚掉下來。

遲來的婚宴,特別地溫馨、熱鬧,祝賀的親友絡繹不絕,新郎陳虹甸卻開始不安地看著時間……「你不是和師兄、師姊約六點嗎?現在才四點……」婕瑀看出他的心事,「我擔心讓他們等太久了。」這天不但是小倆口的喜事,還有人生中更重要的一件事情正等著他們,這天是陳虹甸為了捐出週邊血幹細胞,而要進行第一次的注射白血球生長激素(Filgrastim,簡稱G-CSF)的日子。

「等一下,我們就直接到醫院去打『生長激素』。」婕瑀點點頭,看著眼前熟悉的丈夫,想起躺在床上如風中殘燭的母親,而自己的丈夫竟即將成為一個救人性命的人,覺得命運是如此地不可思議;生命是如此地脆弱又堅強,她有片刻地恍惚……「救人比較重要,別讓慈濟的師兄、師姊們等太久。」虹甸的媽媽說。

十年因緣不滅喜氣助緣幹細胞

高雄市的惠仁醫院裡,林榮宗醫師正準備為虹甸打下第一劑「生長激素」,婕瑀靜靜地陪在一旁,她連妝都還沒卸,懷裡的「花童」早已累得呼呼大睡,慈濟骨髓捐贈關懷小組的志工們接手照顧小花童,志工許振曆則笑咪咪地幫著拿著陳虹甸的西裝外套……所有的人看著生長激素慢慢地從針筒裡消失,臉上都流露出五味雜陳的表情,小小的診療室突然變得好安靜。

「我相信你的『週邊血幹細胞』會特別不一樣!」林榮宗拔出針頭時,滿臉肯定的語氣,大家不解的眼神看看虹甸,又看看林榮宗,連婕瑀都好奇地睜大眼睛,「因為『他們』是跟著無窮的福氣一起長出來的。」林榮宗要大家一起祝福這些因為「生長激素」而從骨髓長出來的「年幼且強壯」的造血幹細胞,能夠像蜂湧而出的戰士,迅速地抵達虹甸全身週邊的血管,參與這場救人的「盛會」。

 

注射後的虹甸依照醫生的囑咐乖乖地躺著休息,為婚宴忙了一整天的他覺得這時竟然特別放鬆、舒服,「今天第一劑,明天第二劑……生長激素打到第五劑時,我的週邊血幹細胞就會到病人身上……」他想著,也想著十年前和慈濟相遇的那一刻……

臺東師範學院的下課鐘聲響起,才在讀大學一年級的虹甸和同學走出了教室,步下了階梯,這一天和其他的日子一樣,充滿了陽光和青春的味道,「同學,走,我們去捐血。」一位同學拍了他的肩說著,這麼突然地一句邀約,像一陣春風似地,虹甸和幾個年輕人就這麼三步併兩步地跑向同學口中的「捐血」攤位,到了現場他才知道,原來是慈濟基金會的志工們在校園裡舉辦「骨髓捐贈驗血」活動,他伸出手臂,留下了十毫升血液做為骨髓捐贈的建檔資料。

這件事情也像春風般,很快地就從他的記憶中輕輕地飄走了。十個春夏秋冬輪替著,虹甸成家立業了,一歲多的女兒「小布丁」是他最大的滿足;十年後的一通電話,卻讓他平靜生命中激起浪花。「陳先生,我們是慈濟的骨髓捐贈關懷小組……」放下電話的他愣愣地直盯著妻子,「誰打來的電話?」婕瑀被他瞧得渾身不自在,「他們說,我配對到了。」一個不經意的緣分,竟牽繫十年。

「好神奇喔!」虹甸喃喃自語,「你好有福氣喔!」婕瑀下了個結論,一旁的小布丁抬起小小的臉蛋,皺起眉頭、嘟起小嘴,對著爸爸媽媽露出她的招牌笑容。

民間醫院護持骨捐二十迎雙喜「好了,可以起來了,頭會暈嗎?」林榮宗的聲音將他的思緒拉了回來,「這段時間,要委屈你和太太。」林榮宗的話語讓虹甸摸不著頭緒,在旁陪伴的幾位師姊尷尬地笑了,「就是這幾個星期,你和太太先不要『那個』……就是先不要懷孕啦!」負責解釋的許振曆強自鎮定地和夫妻倆說明,施打生長激素應時應避免懷孕,以免影響胎兒,虹甸害羞地紅了臉,倒是婕瑀臉不紅氣不喘地說:「不會啦!因為我已經『有身』(臺語:懷孕)了。」此話一出,大家都又驚又喜,隨之而來的掌聲響遍了診療室。

林榮宗笑得合不攏嘴,慈濟骨髓捐贈推動二十年,他也參與了二十年,他卻是第一次為「新郎」打生長激素;看著滿櫃為捐髓者施打生長激素及身體檢查的病歷,他不由得打從心底感恩惠仁醫院所有的醫護人員這十幾年來護持慈濟、護持骨髓捐贈的初衷從沒變過——原本捐贈者的掛號費等自付額的部份,可以和「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申請經費,但是全院上下都同意由院方自行負擔。他常常和同仁們分享:「我們的醫院除了名字不一樣,其實就一間慈濟醫院。」

四天後,虹甸完成五劑生長激素的施打,也一如醫生及關懷小組事前告訴他的,胸口、腰部會因為週邊血較多,生長激素造成的酸痛也比較明顯,早有心理準備的他在酸痛出現的時候,忍不住和妻子說:「慈濟志工們真的很有經驗,好專業。」

十全大補含祝福勇度「ON」針關鍵

他帶著父母親的祝福,和妻子、女兒及關懷小組,登上飛機來到了花蓮慈濟醫院,大夥兒還趁著早上的檢查空檔,在慈濟醫院、位於醫院旁的靜思堂和公園裡悠悠哉哉地在參訪,一朵花、一隻散步的棕色小鳥、靜思堂裡的海報都讓大家駐足良久,這一路上,關懷小組的慈濟志工陳虹蓁就像大姊姊一樣,始終牽著婕瑀的手,女兒小布丁逢人就笑……「我們該回病房了,十全大補湯應該要送來了,你得趁熱喝喔!」

 

病房裡白色的桌子上,大補湯正冒著熱氣,這是花蓮當地的慈濟志工黃月英特別熬煮的,雖然名為「十全大補湯」,其實裡面放了十幾種食材,中藥材的香氣讓虹甸的食慾特別好;黃月英對這道補湯很有信心,因為這是經過了好幾次大型的志工活動中被眾人一致認可的美味,而這帖中藥還是中部一位中醫師特別為捐髓者配方的,它的特色是──「不燥」、「順口」、「補氣」。

慈濟不遺餘力地推動「骨髓捐贈」,「捐髓」才逐漸為一般人所接受,平均一天就有一個配對成功的個案,花蓮當地的志工們十多年來也從來未曾中斷「大補湯」的愛的滋味,志工們總會在捐髓者的雙手即將留置針管之前,將熱騰騰的補湯親自送到醫院,黃月英說出所有志工的期望:「要把湯喝光光,要吃飽喔!」簡單的願望就像全天下的母親對自己的愛兒一樣。

病房的門被推開了,劉桂枝護理師推著醫療車走了進來,輕聲地說:「要ON針了,來,握拳、深呼吸。」比一般注射針來得粗的針管穩穩地、深深地插入他的手臂的血管,他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針管穿破緊繃的皮膚,血管瞬間感到一股冰冷的感覺,以及伴隨而來的疼痛,他聽話地緩緩深呼吸,心裡想:「真痛,但和那位生病的人比起來,這點痛不算什麼。」

病房門外,妻子婕瑀、關懷小組成員全守在門口,大家安靜地盯著房門看,每一秒都像度日如年般的緩慢……當病房的門再度被推開時,「順利嗎?」所有的人不約而同地問著,護理師點點頭,讓關懷小組鬆了一口氣——他們很清楚地「ON針」是最重要的關鍵點,那種疼痛曾讓很多人掉淚及不捨;所以在「ON針」時是不讓家屬在一旁陪伴的,也減輕醫療人員的壓力,目的就是希望一切順利,「他很年輕,而且他的血管很粗,是個很好的開始。」劉桂枝告訴大家。

全程全方位關懷捐髓過程好安心

接下來將近八個小時,虹甸都得待在收集室抽取週邊血幹細胞,這段時間因為雙臂各有針管連接血液分離機,他必須保持雙手伸直,也不能自在移動身體,所有的需求都由關懷小組代勞,包括餵他吃東西、拿尿壺、便盆幫他如廁,他抬起頭看著身旁的機器開始轉動,一滴滴暗紅色的液體經過細細的管線,流進收集袋裡,袋裡的液體逐漸形成兩種截然不同的色澤,沉在底部的是更暗的深紅,上方卻像脂肪溶化後的顏色,還帶點濃稠;之前那種「不真實」的感覺消失無蹤,「原來這就是週邊血……」他一直以為那會是鮮紅色的,「明天,這袋幹細胞就會到病人那邊,他或是她的病就會好了吧?」他的腦海中不停地跑著各種想像,一向淡定的他突然有點激動起來。

檢驗師寸步不離地守在他的身邊,注意著他和機器的狀況,小小的收集室卻異常地熱閙,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邁著大大的步伐來看他,也帶來滿手的禮物和一室爽朗的笑聲……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楊國梁主任也來了,木訥的楊主任認真地看著收集袋,隨後拍了拍虹甸的肩膀,簡單地說著:「很好,你沒問題的。」大愛電視臺的記者聞風而來;花蓮慈濟醫院公共傳播室的魏瑋廷像個快樂的小鳥,好像和他有聊不完的話……關懷小組志工陳虹蓁開心地看著這一切,她安心地把他交給大家,自己則去洗切水果給大家解渴。

從下午一點開始抽取週邊血幹細胞,如果一切順利的話預計進行六到八個小時就可以完成;當祝賀及慰問的人潮散去,收集室就剩下檢驗師、虹甸和虹蓁三人,虹蓁關了幾盞日光燈,許振曆拿了床薄被輕輕地蓋在他身上,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虹甸卻愈來愈不安穩,他的眉頭蹙了起來……虹蓁驚覺地問他:「哪裡不舒服?」

「頭很暈,手腳很麻。」虹甸小聲地說著,因為他擔心造成別人的麻煩,陳虹蓁知道這個年輕的大男孩十分忍耐,因為為了預防凝血現象,在收集週邊血幹細胞的過程中,他的血液會與抗凝劑(anticoagulant)混合,抗凝劑容易造成鈣離子的減少,導致手指、腳趾或嘴巴周圍有發麻的感覺,要不是已經十分不舒服,他是不會輕易說出口的,「我幫你按摩,會舒服一點。」在虹蓁非常專業的按摩下,他逐漸睡著了,虹蓁的按摩的雙手一刻也沒有停下。

「很不舒服嗎?腳很麻?」看見虹甸忍不住彎曲又伸直他那雙修長的腿,虹蓁傾身問他,檢驗師也站了起來,直盯著機器和他……此時一身白衣的劉桂枝走了進來,輕聲地問了幾句,決定為他施打補充鈣離子,血液分離機的速度依然保持不變地轉動著,機器上方一只紅色的平安吊飾在小小的空間裡守護著大家。

義無反顧推骨捐因為生命無價

對於虹甸的生理反應,楊國梁主任並不意外,他也很滿意收集袋內液體的狀態,袋裡的脂肪色愈來愈純,幾乎沒有夾雜絲毫的粉色液體──那表示虹甸的週邊血幹細胞量應該是足夠的。

這幾年平均一天就有一個捐髓的個案,楊主任卻認為每一個個案都是特別的,都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不是每一個個案都是順利的;他也曾多次遇到臨時取消捐贈,或是在捐贈中途失敗的,面對這些困境,他心裡知道自己沒有生氣或是沮喪的權利,因為已經進入無菌室進行全身殲滅療法的病人命懸一線,他必須馬上根據手中的備用人選,啟動緊急系統,聯絡當區的骨捐關懷小組志工,再次進行聯繫溝通,不論那時是清晨或黑夜,務必在第二天拿到血樣。每一年骨髓幹細胞中心都有一個永不變的目標──救更多的人,幫助更多的病人和家庭。
黑夜逐漸降臨,晚上八點,虹甸的週邊血達到預期的量,符合對方五十公斤的體重,他終於可以脫離血液分離機,但雙臂上的針管還不能拆除;檢驗師快手快腳地取下收集袋,跑進隔壁的檢驗室抽取十CC的週邊血,不到十分鐘的時間她將所有東西放進「血袋運送桶」,一句話也沒說地直奔樓下檢驗室計算週邊血裡的幹細胞是否足夠,預計晚上九點半完成,這牽涉了虹甸是否還須再進行第二次的抽取,每一個人都不希望虹甸繼續忍受不舒服,更不希望遠在英國的病人繼續煎熬等待,所有人被這樣的氣氛弄得心裡七上八下的,陳虹甸安慰大家說:「如果幹細胞不夠,我會願意再捐一次的。」

接下來的一個半小時,大家守在病房外,看著巡房的護士來來去去,時間愈接近九點半,大家益發緊張,每一次有護士走近虹甸的病房,大家就不由自主地心臟狂跳,因為害喜而不舒服的婕瑀也因為放心不下,在志工的陪伴下,堅持要從招待所過來看他……一位年輕的護士突然出現在病房門口,她告訴大家:「可以拔針了!」

「……妳可以再說一遍嗎?」

「可以拔針了!」護士看到大家的反應,反而噗嗤地笑了出來。

沒有想像中的歡呼、笑聲,大家不約而同地望向坐在病床上的虹甸,人人眼裡都噙著淚,片刻的沈默後,隨之而來的是「恭喜」聲不絕於耳,許振曆和陳虹蓁馬上接到湧入的電話,高雄區的骨捐小組、花蓮當地的陪伴志工都在這時候打電話問詢結果,兩人一手忙著拿著電話報告好消息,一手還要緊緊地按著虹甸臂上的針孔,免得第二天淤血紅腫……婕瑀撥了電話給雙方的家長,請老人家不要擔心,一切順利,小布丁乖巧地看著大人的反應,又露出招牌的皺鼻子笑容,要不是雙手被志工按住,虹甸真的恨不得馬上把小布丁擁入懷中。

救人感動無限期待相見歡

來到花蓮後的第三天,虹甸帶著妻子、女兒來到靜思精舍參訪,走在田園旁;走在大殿前,許多人一眼就猜到虹甸是來慈濟骨捐中心捐髓,總是會說:「你是捐髓者喔?恭喜你喔!」「回來捐髓嗎?恭喜你喔!」「捐髓?你好有福報喔!恭喜你!」不管他走到哪裡,都會聽到恭喜的祝福聲,婕瑀有點不可思議地睜著她的大眼睛,看著每位慈濟志工像自家人一樣招呼他們,她俯身告訴小布丁:「妳長大了以後,也要像爸爸一樣救人喔!」

躺在嬰兒車裡的小布丁吮著手指頭安穩地睡著了,花蓮的天空是一片清澈的藍,微微的風捎來清涼,虹甸在佛菩薩面前說出了他一直放在心中的願望:「希望你的病趕快好,期待我們相見的那一天。」

(文:張晶玫高雄、花蓮記錄2013/05/20)

 
週五, 24 十二月 2021 05:20

在第六對相遇的再生父親

作者

「是我忙於工作,才疏忽了對聖玄的關心。」很自責的楊爸爸,對於十年前發生的事歷歷在目,邊說邊哽咽,面臨無常的人生課題,忍不住眼淚從眼角緩緩流下。
手足無措求神問卜

 

在南臺灣恆春鎮,夏季酷熱的天氣,總是炎熱不已,許多小孩稚嫩的臉被曬得紅咚咚。疼愛聖玄的阿嬤,總覺得不對勁,「咱們家的聖玄,為何最近臉色發黃?」多次提醒楊聖玄的爸爸,楊爸爸原先不以為然,認為孩子臉色不好,抓帖中藥補一補就好了。
怎知補後不見好轉,反而更加嚴重,沒幾天鼻子微血管破裂流鼻血,才帶去高雄醫學院檢查,醫生告知得了「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之後,又回恆春求神問卜,延誤醫治時間,病情日益嚴重。這時楊聖玄的鼻血已難以止住,也因吞下很多血,終讓胃部承受不了而吐血。
眼見楊聖玄病情嚴重,爸爸心急如焚,轉診至臺北榮民總醫院接受化療,一個療程需一年的時間,醫生使用一線的藥劑都未見好轉,曾經自費一劑壹萬多元,一次兩劑花費近三萬元。
楊爸爸說:「只要能買回聖玄的生命,傾家蕩產也在所不惜。」歷經一年化療,血球數還是無所進展,醫生建議找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配對,很幸運配對到五位捐髓者。在治療期間,慈濟志工宋秀端常到榮總關懷,楊家與慈濟的因緣就此牽起。
 

祝福力量大奉獻時間回饋愛

醫院希望年紀較輕的捐髓者同意捐贈,但前面兩位未答應,問到第三位才願意捐贈,捐髓者是位三十一歲的男子。聖玄全家人知道移植成功率只有一半,楊爸爸說:「拚了才有機會!」回家鄉告知楊聖玄的阿公、阿嬤,獲得老人家同意後,決定接受移植治療。
在無菌室接受移植治療時,爸爸與媽媽無助地在玻璃窗外,目不轉睛地注視楊聖玄的每一動靜,每天從早上八點至晚上十點守候著他。正當無助之際,被前來關懷的宋秀端看到了,她不捨地說:「楊爸爸、楊媽媽,把聖玄交給醫生,我帶兩位參加士林區的歲末祝福,一起為聖玄加油。」
從未參加過慈濟活動,也未曾聽過甚麼是歲末祝福?心想只要有助於楊聖玄,楊爸爸都願意做;於是隨著宋秀端去參加歲末祝福。
一到會場,讓楊爸爸很是驚訝,他從未看過這麼莊嚴的盛會,約有二千人參加,震撼了楊爸爸。宋秀端請楊爸爸上臺分享陪伴楊聖玄抗癌的心路歷程,並接受在場二千多位參與者的祝福,讓楊爸爸很感動。楊爸爸說:「聖玄很有福報,得到這麼多人的祝福,給了他很大的力量。」
很幸運的,楊聖玄移植成功了!回家之後,楊爸爸一聽到慈濟有骨髓驗血活動,他會放下忙碌的民宿工作,邀約認識的親戚、朋友參加驗血活動,爸媽及哥哥、弟弟都是骨髓資料庫成員。楊爸爸說:「證嚴上人創辦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是大愛的精神,拯救很多血液疾病的家庭,我無以回報,唯有奉獻自已的力量。」

有你才有我九年親見捐髓者
想起兒子生病的那段時間,夫妻倆白天在醫院照顧他、晚上兩人抱頭痛哭。移植至今將近十年,楊爸爸一直將捐髓者的恩情放在心上,與捐髓者素未謀面,可是楊爸爸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曾夢見捐髓者好幾次,在夢中感恩他,但就是看不清楚臉龐。
知道慈濟舉辦相見歡,阿公、阿媽、爸爸、媽媽、姑婆、叔叔、嬸嬸、哥哥、弟弟等一家十幾人,包了遊覽車前來花蓮感恩救命恩人。看到捐髓者陳文鋒一上臺,楊聖玄的父母激動的上前抱著他跪了下來。
楊爸爸含著眼淚說:「我等九年了!早就想親自下跪感恩捐髓者,感恩他救了我們一個家庭。感恩上人創造骨髓資料庫、感恩慈濟的師兄、師姊,讓我們有機會把兒子救回來……」爸爸從頭到尾,緊緊的牽著捐髓者陳文鋒,這一刻能夠見到他,一直覺得好像還在作夢。

 

2013年骨髓幹細胞中心廿周年慶相見歡會場上,聖玄送了一張卡片給救命恩人陳文鋒,卡片上貼著剪報「血癌重生考取三證照報答父母」。楊聖玄治療血癌康復不久,體力不如同學,課業卻始終表現相當優異,也獲得校內的繁星計畫資格,但他竟然決定把機會讓給同班家境困苦的同學,決定自己拼推甄、考高雄應用科大,讓全校師生都相當感佩。

而累計到現在,楊聖玄已經考取五張專業證照了。陳文鋒救的,不只是一個孝順的孩子,還是社會的希望。
楊聖玄感恩的說:「謝謝捐髓者叔叔,有了你才有現在的我、才有現在這個圓滿的家庭。」
(文:張如容、張筑聿花蓮靜思堂報導2013/10/31)
(轉載自慈濟全球資訊網 http://www.tzuchi.org.tw/

週三, 24 七月 2013 05:18

共創奇蹟髓緣

作者

晚上十點鐘,臺北街頭夜幕低垂,萬物皆靜寂無聲,血液腫瘤科的王成俊醫師,在結束門診工作後,脫下醫師袍,換上一身運動服,就會來到臺大運動場的跑道上,準備起步跑。一圈又一圈跑滿四千公尺。幾年下來的習慣,除了鍛鍊身體;片刻時光,享受與風對話的舒暢,感受汗水直流的快感,也藉此靜心思考人生路。

 

二十多年的醫療生涯路,他無怨無悔,他總想,能夠幫助病患解除身體病痛,工作再忙再累,他都甘之如飴;尤其是,最令他難忘的,那段沒有血緣關係的「骨髓緣」,簡直是個奇蹟的開端,至今,他還無法忘記……
雙親的淚 醫師嘆無奈

往北的高速公路上,上班時段,車流量頻繁,藍天白雲間,「咻、咻」的風聲,催促人心。「嗚伊……嗚伊……」遠處突然有一部救護車,急速地呼嘯而過,車子在很快的時間,下了交流道,轉進到一般道路,穿越過無數的紅燈界線,彷彿一分一秒都不得停息,緊急抵達汀洲路上的三軍總醫院。

 

車門一打開,躺在病床上是一個青春年少的男孩,虛弱身軀,不斷地呻吟著。難以想像的是,正值青春年少的魏小弟,身高一百七十五公分,在同學的眼中是個健康寶寶,求學期間,努力用功讀書,開朗的個性,讓他生命充滿璀璨。

 

在暑假期間,魏小弟的身體莫明地發燒,遲遲不退。起初,還以為是罹患傷風感冒,到一般診所求診、拿藥,幾天過去,症狀依舊未改善,病情演變得更加厲害,併發牙齦出血、四肢瘀血的跡象;在診所醫師建議下,父母親遠從新竹將他送到北部的大醫院就診。魏小弟被推進急診室裡,經過急診醫師診療,隨即安排住院手續,做更進一步詳細檢查。

 

經過詳細檢驗結果出來,王成俊醫師看著孩子的檢查報告,心裡深感不妙,他把診斷結果告訴孩子的雙親,魏小弟所罹患的是「急性髓芽球性白血病」也就是俗稱的「血癌」!這猶如晴天霹靂的宣判,讓純樸的家庭,頓時難以接受。

 

十七歲的魏小弟,病情一再的復發,為了治療身體,只好暫時放棄學業在家養病。一段時間病況終於穩定下來,他又回到校園上課,但好景不常,病況起起落落,家人為了治療他的病已經心力交瘁。

 

經過治療,讓魏小弟的症狀緩解後一年,又再度病發入院,王成俊醫師發現他的腫瘤細胞擴大不少,化療將病情穩住,但是做「骨髓移植」才是他的唯一生機。在此之前,家人均已接受HLA(人類白血球抗原)檢查,卻無一人與他的組織配對吻合,家人也試著向香港骨髓捐贈基金會求援,然而音杳渺然。

 

魏小弟生病的期間,立法院在一九九三年五月十八日,宣布通過器官移植修正案,廢除骨髓捐贈三親等限制;同年九月衛生署召開「骨髓捐贈資料庫」草案會議,決議推舉慈濟統籌國內骨髓捐贈資料庫的建立及運作;十月二十日,「慈濟基金會臺灣地區骨髓捐贈資料中心」正式成立。

 

此消息傳開,在醫學界喧騰一時,這對正面臨愁雲慘霧的魏姓一家人,簡直是一大禮物。王成俊醫師雖然有著近親的骨髓移植經歷,對於非親屬移植可從未曾想過,但無非也是一線生機的開始。他透過電話與花蓮骨髓資料中心聯繫,希望可以透過中心的力量,找尋人類白血球抗原配對相符的捐贈者,然而,茫茫大海中,如何尋得?談何容易?
臺灣第一例非親屬骨髓移植

魏小弟的病況二度緩解的半年後,病情迅速惡化,生命力逐漸凋萎。等待時間相當難熬,無論是醫師或家人都指望奇蹟出現。

 

一通電話,終於讓希望再度燃起,慈濟基金會骨髓捐贈資料中心通知:已經找到和魏小弟配對相符的捐贈者。聽到這個好消息,真是令人振奮無比。王醫師與魏小弟的雙親,有如在黑暗中看見一道曙光乍現,欣喜萬分。

 

魏小弟受髓前,必須住入無菌室,每天,他得服下一百七十多顆藥丸,並在執行移植手術的前兩天,接受「殲滅療法」的化學治療,注射強度的化學藥劑,殺光所有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與癌症細胞,以利接受健康的造血幹細胞進駐。

 

為確認捐髓者的反應狀況,王成俊醫師也多次到病房探看與電話詢問。一九九四年五月七日,上午八時,捐贈者被送入開刀房,兩個小時後,醫護人員順利完成取髓手術。骨髓移植小組將取得的骨髓液放入無菌鋼杯,加注抗凝劑與培養液,再經過粗濾、細濾等手續後,打入血袋,最後送入無菌室,以點滴經由靜脈注射的方式,輸入魏小弟體內。

 

骨髓移植是一項團隊精神的表現,它包括了血液科、免疫科、傳染病科、外科、麻醉科、放射治療科、血庫、營養室及護理同仁的照護,甚至醫院行政的充分支持等,通過大家的整體合作,才能得到圓滿的成果。此外,骨髓移植手術的醫療重點期長達四十多天,患者在植髓前一週開始接受大量化療,植髓後一個月內,得極度預防患者遭受感染,並仔細觀察骨髓的生長情形,這前後的照護環環相扣,絲毫馬虎不得。

 

似輸血般地,這一袋充滿愛心的健康骨髓,自周邊血管(靜脈)一點一滴地注入魏小弟的體內,這是臺灣首例非親屬間骨髓移植的關鍵歷史時刻。三個星期過後,經由檢驗結果,確定魏小弟的紅血球、白血球與血小板的前期細胞生長活躍,血型也從原來的O型,逐漸轉換成捐贈者的B型,骨髓和染色體都轉換為與捐贈者相同。

 

整個療程就像是神話般的變化一樣,從捐髓者抽出的骨髓以後,注射到受髓者身上,看著受髓者的身體開始起了變化,白血球慢慢上來,紅血球慢慢上來,血小板慢慢上來,心情跟著上上下下,一個月以後,在調查染色體,是否都是正常的細胞。

 

面對奇蹟般重獲新生的際遇,是振奮、是感激、是慶幸,家人數度哽咽,他們說,要感激的人太多了,是慈濟的推動成立資料中心、是醫護人員的悉心照護、是捐贈者的愛心奉獻,才能讓魏小弟生命有重生機會。


再捐十次都願意

時光流轉,二十年過去了,王成俊醫師再度回憶起,首例非親屬骨髓捐贈移植時對於捐髓者並非血親關係,竟然能讓受髓者接受新骨髓,他形容簡直是神奇奧妙,「這不是科學和醫學所能做到,應該還有更超越的東西存在其中。」

 

當年成功完成非親屬捐贈的捐髓者是一位娟秀聰慧的大學生葉美菁,她看見臺大醫院舉辦造血幹細胞捐贈驗血活動,覺得很有意義就參加了。但直到抽完血樣,看了宣傳小冊子,才對骨髓捐贈有了認識。她想,配對成功的機率很小,也沒將此事放在心上。沒想到,意外接到「慈濟基金會骨髓捐贈資料中心」的電話,通知她的HLA和某位病患相合時,深感意外,這難以想像的奇蹟,竟真的發生在她身上!

 

王成俊醫師向捐髓的葉小姐說明了取髓過程和必要措施,她堅定地說:「既然決定捐髓,這些問題對我而言已不具意義,咱們就依期進行手術吧!」那分大無畏的精神讓王成俊深感佩服,真是一位勇敢、善良的女孩。

 

捐髓後那個夜晚,王成俊也很關心捐髓者狀況;知道一切無恙,始心安就寢。隔天一大早趕去醫院探望她:「痛嗎?」她回答:「說不痛是騙人的,但如果病患能獲救,要我再捐十次,我都願意!」


站在第一線推動

對於能夠順利完成國內首件非親屬骨髓移植成功案例,王成俊除了強調是發揮團隊的整體功能之外,並一再感念為臺灣骨髓資料庫催生的已故留美學生溫文玲小姐,及臺大陳耀昌教授、臺北榮總陳博明主任等多位先進;三總前血液腫瘤科主任黃偉修醫師的指導亦令他銘記在心。而對證嚴上人和慈濟的致力推動捐髓活動,王成俊更是讚譽有加,因為「若沒有捐髓者出現,這項手術根本無法進行」。

 

王成俊醫師一九八五年從國防醫學院免疫研究所畢業後,臨床、教學、研究,擁有著教育部審定講師、臨床副教授、美國梅約(Mayo Clinic)醫學中心臨床研究員,內科、小兒科、血液科及兒童急救加護醫學專科醫師,長年致力於血液醫療研究工作,他參與過四十多例骨髓移植手術,親眼目睹過二十多位血癌患者無法從近親中尋得相符者,而步向死亡。

 

在病患的口中,王成俊是一位溫厚謙和的好醫師,有著一副柔軟、負責的好心腸,除了盡心盡力解決患者身體上的病痛,他總是儘量利用時間去撫慰患者的驚恐慌亂,甚且在患者出院後,他仍會以電話聯繫追蹤,穩定患者的情緒。因此,王成俊和問診的患者間,經常能由醫病關係變成朋友關係。

 

剛開始為了推動建立資料庫,總會有人擔心這樣的行為是否會傷害到捐贈者的身體,經過專家一再確認,其實要到萬不得已,當病患生命危在旦夕的時候,才會採用殲滅治療,並且對捐者而言,是不會有問題的。不只是建立資料庫,還推動教育民眾對於骨髓捐贈的認知。

 

他一再對大眾傳遞如下觀念:「骨髓液不是脊髓液(俗稱龍骨水);骨髓細胞有如活水源頭,生生不息,抽取之後,在兩週內即能再生。」他並強調:「捐髓行動必須靠熱心、決心、恆心,三心合一才能完成。一旦決定捐髓的志願者,參與驗血行動之後,切莫在被通知可以捐髓後才又臨陣退縮,因為讓血癌患者在高度期待中被拒絕,遭受二度傷害,對他們來說,實在太殘酷了……」

為了協助病患尋求骨髓配對的因緣,讓王成俊也成為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首位捐贈者的取髓醫師,從此爾後,他便義不容辭,參與慈濟的骨髓捐贈宣導活動。不管是慈濟骨髓捐贈的抽血活動現場、說明會,或是到各機關學校去宣介,他都盡其所能地出席,只因「多一位捐髓人,就讓血癌患者多一分解除死亡危機的可能。」一直到今日,王醫師仍然持續與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合作,為捐贈者做術前照護、術後追蹤。

身為醫師面對許多的無奈情形,讓他更願意站在第一線,去做宣導,他希望透過醫師的說明,可以讓更多人了解,捐贈造血幹細胞的過程。王成俊醫師跟著慈濟志工腳步,到各個學校、機關行號、臺北車站不同的場所,不管任何的地方,他拿著擴音器或是握著麥克風去宣導,甚至有公司邀請他去演講,告訴大家骨髓移植重要性,有幾千個生命,危在旦夕,等待著救命的機會。

 

這些難思難量的因緣匯聚,成就王成俊為臺灣醫學史添上新頁。王成俊醫師言及:「骨髓移植是讓他們獲得痊癒的最後機會;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帶給這類病患無限希望。」

 

感恩的是,二十年來,造血幹細胞捐贈風氣在臺灣已經逐漸打開,大家對於骨髓、周邊血、臍帶血的捐贈,從陌生到熟悉,漸漸都有了正確的觀念,這是令他最開心的一件事,甚至現在許多年輕的太太都知道要收集臍帶血,可作為移植幹細胞配對用。

如今的慈濟骨髓資料庫也因應醫療法的延革,更名為「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二○一三年六月為止,參與驗血建檔的善心者已突破三十七萬人。而慈濟第一位骨髓捐贈者葉小姐,完成捐贈已經十八年了,她順利完成學業、工作,現在還有個寶貝女兒,身體健康的她只要有空,就會出現在慈濟造血幹細胞捐贈驗血活動的現場,成為捐髓不傷身的最佳見證人。

 

雖然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但是在更進步的醫療方法出現之前,造血幹細胞移植仍是血癌患者延續生命的希望所在。王成俊說:「呼籲造血幹細胞捐贈有其絕對的價值和意義,經由不斷地推動,深信必能嘉惠更多的血癌病患。」

 

週五, 24 十二月 2021 05:18

伉儷行善 婦唱夫髓

作者

范振儒與林麗萍夫妻相隔五年先後捐贈造血幹細胞救人,賢伉儷愛相髓,妻子麗萍直接為兩人的捐贈下了一個註解--「婦唱夫髓」。

  捐贈者范振儒與他的妻子林麗萍,這對賢伉儷鶼鰈情深,不只生活上同心,連菩薩道也要同行。兩人相隔五年前後捐贈造血幹細胞,彼此陪伴,相互支持,深深認同救人一命無損己身,無畏施的精神。「我們伸出雙手就可以救人,為什麼不呢?」振儒配對成功後,還特地去龍山寺拜拜祈願,語重心長的祈求把自己救人的功德迴向給上人。「我跟觀世音菩薩講說,菩薩,這個無畏施有功德,這無畏施的功德要迴向給上人,祝福上人恆久駐世,真的,我心裡是這樣想,臺灣不能沒有慈濟,不能沒有上人。」

 

伉儷行善 婦唱夫髓  

  一早,春天的氣息,隨著朝陽,照亮整個花蓮慈濟園區,微風徐徐帶來陣陣綠草芳香,大地和風生生不息。在花蓮慈濟醫院造血幹細胞收集室,溫暖的陽光灑滿一室,不時聽見開心爽朗的笑聲,這個開朗來自收集椅上的捐贈者范振儒與他的妻子林麗萍,這對賢伉儷鶼鰈情深,不只生活上同心,菩薩道也要同行,兩人相隔五年前後捐贈造血幹細胞,彼此陪伴,相互支持,范振儒笑開懷地說:「我們伸出雙手就可以救人,為什麼不呢?」

 

  坐在按摩椅上調整按摩功能的范振儒,一邊捐輸造血幹細胞,一邊分享當年之所以建檔的原因。他說當時是2014年,他的妻子林麗萍接獲配對通知,當時的他並不是很清楚什麼是骨髓捐贈,只知道這是一件好事,於是就鼓勵她,一定要出來救人,「我太太自己是護理人員,將心比心,人家那麼的痛,如果他有一線希望,能夠救起來真很高興,有機會可以繼續活下去。」

 

  後來在妻子林麗萍捐贈的過程,范振儒全程陪伴,看著太太捐髓救人,自己非常感動,當下便立志也要加入捐髓救人的行列,回去桃園後立即參加當區驗血建檔活動。「我覺得很好啊,我看我太太捐,人家都說抽龍骨,沒有啊,就跟捐血一樣,是在救人呢。她捐贈完,我就想說我也要來去建檔,我太太就說好,希望你會配對成功,四年後我就賓果,我就中了。我覺得講真的啦,你能夠配對到,這也是一種福氣,多少人想說我也要去救人,但是沒有機會。」太太林麗萍隨即補充說明:「全部的人都在為我們拍手。」

 

勇氣克服打針的恐懼

妻子林麗萍是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胸腔科氣喘個管師,從事護理工作超過廿年的她,2012年在桃園一場驗血活動中留下資料,2013年她接到通知,2014年完成捐贈。林麗萍說,進行捐髓約有半年多的準備期,她得進行各項健康檢查,以往因工作而三餐不正常的壞習慣,因此而改了,還得增加體重兩公斤以上,才能捐出質量好的造血幹細胞。原本2014年農曆過年前就要捐贈,但卻在預定日前兩個月的身體檢查,發現血紅素不足,經過志工的協助細心調養,終於在身體最佳狀態下順利完成捐贈。

 

  范振儒感嘆的說其實捐髓救人,不只一個人,而是救了一家。因為妻子收到的感恩卡,從字裡行間知道她這個小小行動,拯救了一個家庭的幸福。「她那時候看到卡片,受髓者是一個爸爸,卡片是小朋友寫的,上面寫著:『讓我不會沒有爸爸媽媽,爸爸媽媽也就是阿公阿嬤不會有失去兒子的遺憾,白髮人送黑髮人。』就會覺得說,打這些針,誰不怕痛?我很怕痛,可是啊,病友,那承受的病苦不是更多,如果我們的這些(扎針抽血)可以免除他的痛,真的很算得來啦,很划算的。」

 

  他笑稱自己是很怕痛的男人,平常牙痛他一定是忍到不能再忍才去看牙醫,還要求牙醫麻醉打多一點,但是這次為了救人,他願意忍扎針的痛,「勇氣能克服恐懼,當你知道你的痛是為何而痛時,那個勇氣便油然而生,所以一點恐懼都沒有。」他更希望自己的善行能真的可以救到一個人,甚至是一家人。「珍惜生命,永不放棄,好好活下去,做有意義的事」。

 

願將此功德 迴向給上人

 

  妻子林麗萍描述振儒是一個非常慈悲的人,以雨天為例,蚯蚓總會爬到人行道上,此時先生便會帶著女兒去抓蚯蚓,移到沒有人會走過的土地上,避免在人行道上被踩死。平常振儒生活更是節儉,除了把每月薪水全數交給妻子,每日僅一百元零用金,回家後有零錢還是會投撲滿,待存滿後便捐給公益團體救生護生。

 

  對於慈濟,振儒一直非常認同,因此母親林錦緞退休後,他立即推薦她參加慈濟活動進一步培訓,去年(2018年)母親受證成為委員沒多久,他便接到配對通知,當接到配對初步配對成功消息時,心情很歡喜只希望自己真的可以幫助到對方。「我媽媽是去年12月在桃園受證,我陪我媽去,結果很神奇,一個禮拜後,就接到配對通知,我陪我媽媽去,緣份就有了,那當然捐啊,對不對!」當下振儒立刻打給妻子麗萍分享這個好消息。「我跟妳講一件事,妳可能不會相信,我說我配對到了,她說真的假的,人家說『怎麼可能』,你們還夫妻檔,如果一個人是十萬分之一,那我們夫妻檔是幾百萬分之一呢!」麗萍在旁頻頻點頭說對對對,「覺得滿特別的,滿開心的。」振儒進一步說這樣可以讓大家看到捐髓就這麼簡單而且意義重大。

 

「你們看這樣捐髓就是這樣,不是救一個人,是救一家人,一整個家。」

 

  在振儒配對成功後,還特地去龍山寺拜拜祈願,語重心長的祈求把自己救人的功德迴向給上人。「我跟觀世音菩薩講說,菩薩,這個無畏施有功德,這無畏施的功德要迴向給上人,祝福上人恆久駐世,真的,我心裡是這樣想,台灣不能沒有慈濟,不能沒有上人,我心裡明白啦,因為我看我媽在慈濟,我媽.....上人很偉大,每天講法,你看哦,講得這麼透徹,有環保、有人文、有醫療、還有教育,以後孩子們長大以後就會懂這些,所以上人在臺灣,這些都是希望啊,所以上人要恆久駐世啊,是臺灣的福報,真的是這樣。」

 

  振儒個性開朗幽默,在收集的過程不斷談笑風聲,他說救人就這麼簡單,伸出兩隻手就能救人一命,他有點福態都能捐贈了,何況是年輕人,更應該來響應。他很輕鬆地分享:「其實不像外界講的,什麼抽龍骨那種錯誤觀念,很簡單,白血球生長激素打一打,然後手伸出來像捐血一樣,就救到了一個人。」

 

  這次夫妻兩都可以捐髓救人,妻子麗萍在開心之餘也直接為兩人的捐贈下了一個註解「婦唱夫髓」,因為是妻子先捐贈,後來先生配對捐贈,這個愛相隨的救人行動,就是「婦唱夫髓」。范振儒得意地說:「她說這個叫作『婦唱夫髓』那個『隨』字,改成骨髓的『髓』。」

(圖:林靜宜/鄭毓媛 文:劉蓁蓁)

 
週五, 24 十二月 2021 05:17

生命無價─海峽兩岸攜手守護生命之河

作者

 

欣逢花蓮慈濟醫院二十五周年,十三日下午,花蓮慈院舉辦「2011海峽兩岸血液學交流研討會」,邀請海峽兩岸在血液疾病領域的專家學者和醫師們,分享在非親屬造血幹細胞移植搶救生命的現況,以及標靶藥與幹細胞移植運用在慢性血癌治療的研究,同時還有臍帶血幹細胞、間質幹細胞等領域的研究成果,以及凝血功能方面的疾病探討。

 

 

提起骨髓捐贈,許多人都望而怯步,但現今科技發達,骨髓捐贈已經進步到只抽取周邊血幹細胞,簡而來說,就像是捐血一樣。專攻血液腫瘤科的花蓮慈濟醫院高瑞和院長(現任院長)除了分享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多年來協助非親屬造血幹細胞捐贈與移植成果外,也鼓勵血癌病友們,只要把握黃金移植期,配合用藥時機與療程,成功對抗血癌的存活率甚至可高達六成。
大愛不分國界與種族,百萬分之一的機率,證明了人類共通的善念,串聯起愛的地球村。與慈濟因緣特別深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主任醫師黃暁軍,提及1997年中國大陸第一位非血緣移植個案的愛心捐贈者就是來自慈濟,因此特別感恩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為兩岸「髓緣」揭開序幕。截至今年七月底止,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內的志願捐贈者資料已突破三十萬人,捐贈移植案例超過二千五百人,髓緣足跡遍及中國大陸、香港、日本、菲律賓、新加坡、美國、以色列、德國、法國、土耳其、俄羅斯等二十八個國家及地區,其中以一千零五十二例送往中國大陸最多。
「救人一命,無損己身」,在證嚴上人的鼓勵下,慈濟基金會在一九九三年十月成立「骨髓捐贈資料中心」,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表示,骨髓幹細胞中心自創辦骨髓庫至今,一直努力於與國際同步,為了搶救生命,除了感恩捐贈者無私大愛,也感恩海峽兩岸致力於血液疾病領域搶救生命的專家學者及大醫王們,在臨床照護與學術研究上,不斷的努力與精進,為血液疾病患者帶來更多的福音。

週五, 24 十二月 2021 05:17

五次配對 飛機維修師捐髓志不移

作者

 

捐贈者童韋豪是香港一家航空公司飛機維修工程師,主要負責檢查飛機機體各項機械功能正常與否、裝備、儀電系統與零件完好完整,必要時也要隨機跟飛,在駕駛艙監看儀器設備,確保航行安全,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每一次的項目檢查都需要非常嚴謹慎重,因為每個環節都攸關機上乘客的生命安全,他的工作為飛機的安全飛行提供了堅實的後盾保障,是安全的捍衛者。作為一個日常為旅客生命安全把關的人員,他很開心有這次捐贈的機會,可以用自己健康的造血幹細胞,執行救人的任務。
  「我是第五次配對,這次終於捐贈成功。」捐贈者童韋豪來自慈濟家庭,1999年剛滿二十歲即參加驗血建檔活動,二十年來,陸續收到配對通知,可是卻又一次次沒有下文,當時韋豪心想可能是緣份沒到,於是便沒有放在心上,一直到第四次接獲配對通知的時候,韋豪不免懷疑是否資訊有誤。「前三次我覺得,哇,我好厲害喔,可以去救人了,非我莫屬。我爸我媽跟我哥都輸我,都沒有這個機會,我應該可以完成這個捐髓任務。」但是每次接了電話要去抽血,卻一次一次沒後續消息,「等到第四次,又要我去覆檢,其實心裡有點冷,想說,可能又沒什麼機會,的確,又沒有機會了。等到第五次,喔,好吧,再去覆檢,所以第五次我還是去了。」帶著滿心懷疑的韋豪在抽完血後,好幾次複檢都沒機會,他想是不是電腦資料亂掉了?於是問在場陪同的慈濟志工高秀鳳:「師姑,這次是真的嗎?」因為「你怎麼會這樣問?」「師姑,我是第五次了呢。」「真的嗎?」師姑也不敢相信。

 

2017年1月到2018年11月,花蓮與香港直航期間,童韋豪被派駐在花蓮機場,與花蓮航空站臺勤公司的同事們結了好緣,因此這次他前來花蓮慈濟醫院捐贈造血幹細胞,這群舊識也特別前來探視,包括主任高志仁與督導,都來為他加油打氣。 
 「我完成了捐贈,我覺得很開心可以幫助別人延續他的生命,我很感恩慈濟可以幫忙我完成捐髓,因為我在臺中工作,我家在桃園,我的老家在基隆,所以我捐贈的整個前置作業,是由這三個地方的慈濟師姑師伯幫助我。我真的很開心,可以在這麼多年來,一次次複檢之後,在第五次可以完成。」所以捐髓的前置作業跨三地,得由不同的志工互相聯絡完成,過程雖然曲折卻最終得以任務圓滿!在志工早會上德淨法師開示,這就是有願就有力,「終於還是讓你配對到了。」

被配對上了,韋豪最要感謝的是父母親,因為若不是他們的支持,他也不會有機會去幫助到需要幫助到的人。「很開心,用爸爸媽媽給我這個身體,可以去幫助別人。」韋豪的爸爸童文煌是基隆區慈誠,媽媽徐金蘭是資深委員,全家人每天都會在家收看大愛電視臺,也將 上人說的法深深地放在心裡,而韋豪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以平常心來看待捐贈一事,但心中卻是每日期待著捐贈日能提早到來,為的就是能在捐贈完成後到靜思精舍見到師公 上人,「感恩師公 上人創造慈濟世界,也感恩所有慈濟人的付出。」

    韋豪說自己一心只想幫助病患能早日遠離病痛,希望受贈者在恢復健康後也能時時都心存善念,讓善的種子能不斷的循環下去,每每想起遠方有一個人,和他的血緣是如此相近,便覺得這個任務勢在必行。「無論他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只要可以,我一定願意付出。」
(圖,文:劉蓁蓁)

 
 
週二, 28 四月 2015 05:15

一通電話牽善緣 捐髓助人圓心願

作者

有一位排灣族的慈濟關懷戶,在15年前,參與慈濟造血幹細胞捐贈驗血,在今年被通知配­對成功,這十多年的光陰流轉,即使現在一家重擔全落在她的身上、生活也相當清苦,但是­想到慈濟對她的幫助,說什麼,也要回饋。

捐髓者林女士:「志工打電話給我說,有配對成功,問我說願不願意捐,我說好啊,很開心啊,想­說有這個機會還可以助人。」

信仰天主教的林女士,平時要照顧家中三位病患,她也是慈濟的關懷戶,因此更能同理「受­髓者」的處境。

捐髓者林女士:「因為我先生也是受很多人的幫助,家裡人都有,所以我一直想要做,也是報恩,­自己也是要付出這樣。」

無私的付出、大愛不分宗教,只因共同的一念心,讓另一個家庭,得以圓滿。

第 2 頁,共 2 頁
Designed by Hualien Tzu Chi Medical Center. Copyright © 2021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