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標籤顯示項目: 20周年慶

週四, 26 九月 2013 09:10

護髓元老使命搭起生命橋

「抽骨髓很可怕又很痛,你怎麼敢捐?」只見楊小姐冷靜地回答他:「我不怕,我只想救人。」在一旁的骨髓關懷小組志工林雪珠當下捏把冷汗,也佩服楊小姐的堅定。
要堅持推動一件事長達二十年,若不是強大信念、天性中有著不畏艱難的毅力支持,應該很容易就半途而廢了。1991年8月受證成為慈濟委員的林雪珠,是1993年慈濟舉辦第一場骨髓捐贈驗血活動的現場工作人員,也是慈濟骨髓關懷小組成立的第一批志工之一。
二十年來,她一直做著同樣的事,為了血液疾病患者的重生希望而努力,同時,也不忘將經驗傳承給願意投入的後進志工們……

第一場驗血活動見證人
慈濟志工在社區進行訪視工作時,發現照顧戶常需要醫療相關的衛教或關懷,所以慈濟臺中分會在1992年成立醫務室,募集了一百多位醫務志工,由林雪珠承擔醫務組的志工組長。

1993年12月21日,證嚴上人行腳來到慈濟臺中分會。「師父說,她想成立臺灣第一座骨髓資料庫,但是必須在最快時間募到兩萬人才能正式成立,問我們的意見,說同意的請舉手。」即使對於骨髓捐贈還不了解,雪珠說:「因為我們相信師父,大家都很勇敢的舉手。」
這群聽話的弟子就這樣開始投入這項從無到有、從零啟動的全新任務,完全不知道推動這件好事竟然會遇到那麼多的困難。

「林美蘭師姊向上人報告,24日剛好有一個健行活動,地點在彰化八卦山旁的成功營區,上人建議我們可以在那裡設一個攤位,當民眾健行下山來,可以順便建檔募集骨髓資料。」中區這群醫務志工理所當然成為那天驗血活動現場的醫務志工。隔一年(1994年),關懷小組成立,林雪珠也是當然成員。
使命必達從過程中學習
「只要一通電話,我就是要使命必達。」林雪珠提起早年要尋找捐贈者的情形,「從雲林到竹南都是我關懷的區域,常常東奔西跑地找人,回到沙鹿已經深夜兩、三點了。」林雪珠感謝先生王吉清的支持,才能讓她無後顧之憂。
一開始接手關懷小組的工作,可說是見招拆招,戰戰兢兢地面對。林雪珠接手的第一位捐髓者楊小姐,就讓她感動不已。
記得她陪楊小姐到某大醫院抽自備血,醫生竟對楊小姐說:「抽骨髓很可怕又很痛,你怎麼敢捐?」只見楊小姐冷靜地回答他:「我不怕,我只想救人。」
在一旁的雪珠當下捏把冷汗,也佩服楊小姐的堅定。雪珠說:「在抽髓前夕,她(楊小姐)母親反對,還揚言要開記者會,那時我沒有經驗,不知道該怎麼處理。結果是楊小姐很有智慧地告訴她母親,她是要藉此機會作免費健檢。」
初期由腸骨抽骨髓是要住院過夜,楊小姐又對家裡說是健檢完要到同學家玩,然後語氣堅定地對關懷小組志工說:「師姑,妳們安心,我就是要救人。」抽完骨髓後問她:「痛嗎?」看她眉毛一皺但表情愉悅地說:「不用擔心,不痛,能夠救人真好!」
骨髓資料庫下設關懷志工,慈濟應該是全世界首創,因為是首創,沒有經驗可循,志工只好從實務過程中學習,邊做邊汲取經驗。想起因為自己沒經驗而讓捐者受苦,雪珠還是很心疼:「有捐者對麻藥過敏,我卻急著為他食補,結果害他吐得慘兮兮、面色發白,捐髓者卻安慰我們說:『很不好意思,是我自己體質不好,還忙累了大家。』」

熱愛生命一心一志
雪珠堅持而不退轉的勇氣和毅力,來自於對捐贈者和受贈者的敬意與疼惜,能二十年做著同一件事的心情也是這麼清澈單純,「許多病患與病魔搏鬥的毅力和勇氣,讓我深受震撼,而捐贈者的無私付出更讓我很感動,就這樣一直在關懷小組的行列裡了。」
「有才四十幾公斤的年輕女孩不顧父母反對,執意救九十多公斤的男病人。」、「有平常連捐血都不敢的人,還有以為是要抽龍骨骨髓的人,都毫不考慮的答應。」
「有一個受贈者的男友,為了讓女友安心接受骨髓移植手術,瞞著家人在移植前趕辦結婚手續,接著默默地負擔女友家中的經濟,不離不棄。」每每接觸到這些生命中的真心摯情,林雪珠說:「我覺得自己任務深重,只有一心一志做該做的事。」
峰迴路轉  結局圓滿
曾經有一次,病患已經進行了殲滅療法,在無菌室裡等待著骨髓造血幹細胞。但就在移植前,林雪珠突然接到電話被告知:「捐者不想捐了,因為爸爸反對,如果女兒堅持去捐髓就要斷絕父女關係。」
當時雪珠非常著急,因為這已經是病人生死交關的時刻,她立刻回報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關懷小組總幹事陳乃裕也立即從花蓮趕到臺中,與志工們商討該如何處理。
雪珠知道李小姐在臺中某大醫院上班,立即和二位志工洪麗淑、饒慧萍一起趕到李小姐上班的醫院和李小姐見面。
李小姐哭得很傷心,情緒也很激動,志工安慰之後,李小姐說她要回去考慮考慮。那天下午,雪珠和志工洪麗淑在李小姐家門外站了兩個小時,明知李小姐在家,但她就是不出來開門。
同時間,其他志工也到處打聽消息,得知另一位關懷小組志工陳燕燕的先生──王人澍醫師(現職為臺中慈濟醫院副院長)也在該醫院上班,而且是慈濟人醫會的成員。大家很快就找到陳燕燕及王醫師,一問之下才知道多麼巧,李小姐竟然是王醫師的助理。
「王醫師說這件事由他來處理,請我們稍安勿躁,但要隨時保持聯繫。」隔天中午,王醫師請李小姐用餐相談:「聽說你發願捐髓救人,我覺得你很偉大。」
接著跟李小姐分享了一個故事,「有一個人掉到海裡,一直不斷的喊救命,岸邊很多的人都在看著,這時候有一個人很勇敢地跳下去要救他,游到一半覺得很可怕又游回來了。游回來之後有人問他,你為何突然又游回來了?他說他怕自己會沉下去。旁邊的人說:如果當初你不舉手可能別人也會舉手,他有機會被救上岸的,你突然半途而廢讓對方都沒機會被救了,如果他死了你做何感想?」
王醫師請李小姐再考慮一下。「這位需被救的患者已經作高劑量化療,已經進無菌室,需要有人救他,你如果放棄了,沒有人可以救得了他的。」
到了週末,王醫師夫妻受醫院一位副院長的邀請去教堂參加彌撒。王醫師虔誠地禱告:「上帝啊!上帝!現在有一個孩子需要骨髓,捐贈者願意,但是她的爸爸不答應……」這時,王醫師手機突然響了,話機另一頭的李小姐一邊講一邊哭,說她願意捐髓救人,陳燕燕連忙接過手機安慰李小姐:「好孩子你不要哭,你願意去醫治另外一個人,從頭到尾師母都會來陪你。師母讓你靠,相信你現在的付出不會讓你後悔的。」
王人澍醫師說:「愛就像漣漪一樣,是有感染力的。同事知道李小姐救人的事蹟後,許多人都煮補湯為她補身體。原本是約聘職的李小姐期滿要離開時,王醫師說:「我祝福你,找工作如有任何需要我幫忙的地方儘管說。」
後來李小姐想應徵大學教職,找王醫師寫推薦函,王醫師在推薦函中細述著:「她是一個很陽光開朗的人,凡事都會說沒問題,也做骨髓捐贈救人,如果你們不錄取她就太可惜了。」果然,李小姐順利地被錄取了。
林雪珠笑著說,這整個過程,可是充滿著變數,人人上緊發條、緊張又擔心、又要跟時間賽跑,動員了多少人力配合,甚至花費了許多交通費用才能圓滿。雪珠說:「真是一善念動三千世界啊!」
傳承宣導願人人樂捐
「剛開始作骨髓關懷的時候,我的重點放在勸捐骨髓上,直到去了醫院關懷病患後,才更深切體會到,病患家屬擔心的是什麼?透過捐髓,有希望維繫生命,延續家庭的幸福。」
雪珠也提到她這麼多年下來的理解。「佛教講因緣,我覺得,能配對成功要有宿世的因緣,我們骨髓關懷小組是站在關懷的角度,我們有責任跟義務跟對方解說,對方有權利答應或拒絕,我們不會勉強對方。就是用戒慎虔誠的心在做這件事。」
「雪珠師姊在做骨髓關懷這部分很資深,她人面廣、人緣也好,全年無休,每週固定到醫院去關懷病患。」累積多年的經驗,雪珠的存在已經給夥伴一種安定沉穩的感覺。臺中西屯區骨髓關懷小組志工王孟專說:「剛開始醫院都會用異樣的眼光看我們這群慈濟人,漸漸的院方了解是上人慈悲,要慈濟志工去關懷血液疾病患者。現在看到慈濟志工出現在醫院時,都會笑臉和我們親切打招呼了。」
二十年始終如一,林雪珠強調:「我只是一個橋梁,有人想救人,有人想被救,我們都是站在尊重生命的立場,鼓勵對方,為了打造生命的希望工程,讓捐者心安,受者平安,能成就每一個到來的因緣。」雪珠說,她會更努力推廣,讓社會大眾更瞭解骨髓捐贈,而在不久的將來,更希望能看到人人都樂於捐髓,圓滿成就每一個救人的好因緣。
(文:邱淑絹本文摘自:《髓緣二十愛流轉》、《慈濟》月刊)
 (轉載慈濟全球資訊網http://www.tzuchi.org.tw/

發佈於 周年慶
來源
週二, 24 十二月 2013 03:22

慈濟髓緣 匈牙利首相遇

「海外移植案例至九月底已超過二千一百例,如今又牽起這段匈牙利髓緣,讓二十九個國家地區的病人受惠,在在顯示了臺灣是個愛心之島。」花蓮慈濟醫院院長高瑞和開心地表示。
花蓮慈濟醫院骨髓幹細胞中心,跨越國界種族的髓緣之愛首次傳到匈牙利,這也是慈濟骨髓資料庫捐贈的第二十九國家。

 

首例匈牙利髓緣

8 日上午,來自匈牙利國家急難救助服務機構(Hungarian National Ambulance Service)的取髓人員Mr.ILLES, CSABA從花蓮慈院高瑞和院長手中接過周邊血幹細胞,這不但是慈濟骨髓資料庫第三千三百四十例捐贈案例,也是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成立二十年來首例匈牙利髓緣。
歷經三次轉機,從匈牙利千里迢迢來到臺灣的取髓人員Mr.ILLES, CSABA謹慎地再三確認資料,因為一袋造血幹細胞就是一條寶貴生命的重生希望。而捐髓者也分享,在等待捐贈的這段時日裡,他的生活保持正常作息,以「平常心、歡喜心」配合幹細胞中心作業外,也祝福這位遠在匈牙利的受贈者,在接受他的造血幹細胞後能早日康復,重燃生命的春天。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主任楊國梁表示,在配對過程中,主要是針對雙方的「免疫基因型(HLA)」五組,共十個位點進行比對,通常十個位點中有八個符合就能進行移植,而這次的案例是十個位點全部符合,真的是很難得的因緣,也祝福接受這份造血幹細胞的個案能早日康復。
高瑞和院長表示,慈濟骨髓資料庫已聚集三十七萬志願捐贈者,目前平均每年有三百多例捐髓者,幾乎每天都在做搶救生命的工作,捐贈案例數不僅已累計有三千三百四十例,其中海外移植案例至九月底已超過二千一百例,如今又牽起這段匈牙利髓緣,讓二十九個國家地區的病人受惠,在在顯示了臺灣是個愛心之島,相信不久一定能與第三十國家牽起髓緣之愛。
慈濟的骨髓捐贈大愛,已經擴散在全球各地,2013年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廿周年慶前夕,受髓者紛紛從各地來到花蓮,為了與救命恩人相見。

 

 

整整花了三十六個小時,遠從南非約翰尼斯堡(Johannesburg)來到花蓮,但四十五歲的阿姆瑞特臉上沒有絲毫倦容。她的太太就坐在身旁,兩人都是印度裔,有著深遂的雙眸、咖啡色的皮膚。談起從生病到重生的過程,儘管他的表情始終平靜,但內心澎湃的情緒,卻從言談中一點一點流露出來……
驚慌失措的家人
2003年他發現身上出現淤青,儘管內心起疑,但也很快找個理由讓自己心安,「大概在哪裡撞到了吧!」不久,在銀行上班的太太,剛好排定要做身體健康檢查,陪同的阿姆瑞特隨口問醫師,有關身上淤青的事。
「先抽血看看。」醫師說。當天晚上檢查報告出爐,他得了「CML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什麼是CML?」在完全不知道這是什麼疾病的情況下,整個家族就已陷入恐慌。他本人更震驚,完全不能接受,不斷說著、想著,「為什麼是我?為什麼偏偏是我?」
阿姆瑞特三十五歲,太太小他一歲,無論工作、家庭都很平順,還有兩個九歲、五歲的孩子。「太太和孩子怎麼辦?」他幾次緊閉著雙眼問蒼天,心痛到淚流滿面。
有兩週的時間,他整個人像失了魂魄的軀體,在茫茫大海上漂流。突然有一天,他想起了死去的爸爸,想起了自己在十一歲失去父親的孤單、無助。當爸爸和兩個孩子的身影交互重疊時,阿姆瑞特醒了,腦袋一下子清醒過來──他決定不讓往事重演。「治療吧!」他告訴太太。
尋找救命的希望
化療的副作用讓他吃盡苦頭,身體虛弱得連說話的力量也沒有,有時還會持續幾天的高燒,加上口腔潰爛導致無法進食。九個月後,原本八十八公斤的他,瘦到只剩四十五公斤,被病魔折磨得不成人形。不得已,他決定放棄化療,轉而尋求骨髓配對,但親屬間沒有合適者。

2005 年2月,他就在泰國找到百分之百相合的配對者。這就像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一樣,讓他和家人有了一絲希望;不久後,上天又把這樣禮物狠狠地從他手上奪走,完全不留一絲情面,因為對方突然反悔。醫師安慰他,「再往其他的國家找找看。」這次不敢抱太大的希望,因為前一次破滅的傷口還沒痊癒,他沒把握有力氣再次承受。

6月,當幸運之神再次降臨時,他不敢高興太早,等到臺灣的捐髓者確定願意時,才真正放下心頭上壓著的大石頭。雖然石頭拿開了,但阿姆瑞特還有另一道難題──僅有百分之七十的吻合度。
儘管有風險,但他真的累了,也不想再繼續等下去。也許幾年後,會有一個人和他百分之百吻合;也許那個人永遠不會出現。但無論如何,他決定這次要動手術,很快在7月便做了骨髓移植。

 

想像中的恩人
移植很成功,也安然度過艱難的排斥期。當有人問起他有何改變時,他習慣聳聳肩,露出俏皮地笑容說:「不確定這是不是捐髓者對我的改變,還是這場病讓我更懂得珍惜生命。」過去個性保守的他,凡事都要深思熟慮;現在不一樣了,變得很豪爽,「OK」常掛在嘴邊。
雖然七年來沒有任何有關救命恩人的蛛絲馬跡,他還是憑空創造了想像中的恩人──大約四十歲的男性,頭髪微捲,身高一百七十到一百八十公分左右。阿姆瑞特喜歡英國的曼徹斯特足球聯隊,看球賽時,他總會這麼開心地想著,「如果他和我一樣支持曼徹斯特隊的話,那就太好了。」
沒有任何的字眼可以表達他內心的感激,見面時,他只想告訴對方:因為他的愛心,讓自己的媽媽還有兒子,讓太太還有先生,讓孩子還有爸爸。

2013年9月19日下午,當來自新竹的尹先生出現在阿姆瑞特的眼前時,他走了幾步,在他面前跪下來,以手觸碰他的腳。這動作讓好多人嚇了一跳,他的太太隨後也做了同樣的動作。原來這是印度佛教徒的最大敬禮,代表他對救命恩人滿滿的感恩與謝意。
(文:彭薇勻、胡瑞珠花蓮報導2013/10/08)
(轉載自慈濟全球資訊網 http://www.tzuchi.org.tw/

 

發佈於 周年慶
來源
週二, 25 二月 2014 02:47

慈濟骨髓關懷小組介紹

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走過二十周年,從引導民眾參與骨髓資料庫的資料建立,到捐者的陪伴及受髓者的關懷,慈濟志工用心編織出緊密溫馨的關懷聯絡網。
一路走來,志工們有著不為人知的心情點滴和心路歷程,但他們總能時時將真心關切施於無助的受髓者身上,並將來自全球的讚歎,皆歸於充滿愛心的捐者與他們的家人。

尋找捐髓者陪伴進行捐贈

1993年10月,「慈濟骨髓資料庫」正式成立,並在慈濟志工大力宣導下,愛心響應人數大增;次年,配對成功的案例隨即到來,使得志工在宣導捐髓的任務外,進階至尋找散處各地的志願捐髓者,「慈濟骨髓關懷小組」應運而生。資料庫的驗血建檔,志願者只要抽取十西西血樣即可,和血癌病患配對成功後,才是實際捐髓的開始。關懷小組志工的任務,即是尋求遍布全臺各地的志願捐髓者,再勸動、陪伴他們進行捐贈。
早期資料庫建檔時,常發生字跡潦草以致辨識姓名有困難度,或電話號碼錯誤而找不到人;即使找到人,有時候花了許多心力溝通,但對方拒絕抽取骨髓,也是常有的事。即便如此,志工們仍盡心盡力找到捐者,促成非親屬間骨髓移植的生命印記。
當時為了方便患者,配對成功的捐者,均到受髓者就醫醫院進行抽髓手術;各區小組志工找到捐贈者後,將人交給受髓者當地的志工照顧,形成社區關懷結構;後期因法規問題,改由捐者全數到花蓮慈濟醫院抽髓,形成院區關懷結構。
完整生命關懷困境中不退卻

 

1995年,慈濟骨髓資料庫躍升華人第一大骨髓資料庫,小組志工宣導捐髓,或找尋志願者,接觸對象多為捐者的一方,對於在各地醫院就醫的病患,實難以接觸。2002年,改制為「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後,方能將關懷對象擴展到病患面。
是時,志工們除腳步不停地維持骨髓資料庫穩定成長外,遇有病患前來尋求配對,也會主動到病患就醫醫院或到府關懷,經由評估後,視其需要,提報慈濟基金會並給予經濟補助。
在完整的生命關懷背後,志工樂在其中,因為他們充分感受到來自病患內心深層的感恩,這分感動促使志工們無畏艱難的生命關懷任務。這二十年的時間,慈濟志工們沒有在困境中退卻,不斷努力,留下了動人的生命教育足跡。

(文:邱淑絹本文摘自:《髓緣二十愛流轉》、《慈濟》月刊)
(轉載自慈濟全球資訊網 http://www.tzuchi.org.tw/)

發佈於 周年慶
來源
週五, 06 十二月 2013 03:39

慈悲入骨 髓緣布施

失去親人的至痛,激起了人們與病魔抗爭的鬥志,而一位病患不願放棄的求生意志,卻成就了千百人的重生。
突破讓一線曙光普照大地
美國愛德華湯瑪斯博士(Dr.Edward Thomas)於1958年完成了人類史上,第一例宣告成功的骨髓幹細胞移植手術,當時接受移植的白血病患者,接受了自己同卵雙胞胎兄弟捐贈的骨髓幹細胞,病情旋即獲得緩解,證明了如果能取得免疫基因相符的造血幹細胞,末期白血病患就能獲得緩解,乃至復原的希望。

1992年,罹患血癌的旅美留學生溫文玲,因無法自美國及日本骨髓資料庫找到合適的骨髓,於是返臺推動非親屬造血幹細胞移植合法化,為自己,也為同病相憐的華人同胞求一線生機。1993年元月,帶著病痛的她來到花蓮拜見證嚴上人,敦請慈濟協助血液病患,建構臺灣骨髓資料庫。同年5月,立法院通過了「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修正案,廢除了骨髓捐贈只能限於三等親內的限制。
而後衛生署召開「骨髓捐贈資料庫」專案會議,委由慈濟承擔臺灣骨髓資料庫之建立與運作。待上人確認「救人一命,無損己身」後,「慈濟基金會骨髓捐贈資料中心」終於在1993年10月正式成立,全體慈濟人也同時展開全臺造血幹細胞捐贈驗血活動。
關懷受者也關懷施者的志工精神
對於造血幹細胞捐贈,上人一再強調:「絕不會為了救一個病人,而去傷害另一個健康的人。」本著搶救生命的悲懷,數以萬計非醫療專業的慈濟志工,便擔當起了勸捐的重責大任。就當時的民情風俗及觀念迷思下,勸捐是倍感艱辛的路。
在骨髓資料中心及慈濟志工的共同努力下,臺灣於1994年5月,成功完成了首例非親屬間的造血幹細胞移植。

1997年,骨髓中心成立人類白血球抗原檢測實驗室,改組為免疫基因實驗室後,讓原本必需出國進行的檢驗工作才落實「在地化」,配對準確率也大幅提升。
不管醫療科技如何進步,不變的是志工全面關懷的精神,為了讓捐贈者保持最佳的身心狀況,幫助受贈的病人爭取最大的生存機會,自配對成功後,由慈濟委員慈誠隊員組成的「關懷小組」,便會對捐贈者展開全程的陪伴。
關懷小組志工,曾歷經捐者健檢後改變主意不願捐髓,或半途因家人反對而喊停等狀況,但是憑著毅力和耐心,關懷小組多能護持捐贈者與受贈者完成造血幹細胞移植,完成救命的工作。這樣無微不至的關懷,恰是慈濟造血幹細胞捐贈的最大特色,也就是不僅關心受幫助的病人,也要讓救人的捐贈者,獲得應有的尊重與關懷。
引進新科技緣結全世界

自1993年成立「慈濟基金會骨髓捐贈資料中心」之後,致力於人類免疫基因組織類型(HLA)檢驗技術的研發,並與世界同步,引進造血幹細胞移植科技。為因應科技之改良與進步,慈濟骨髓捐贈資料中心於2001年元月開始收集臍帶血。

2002年4月30日改制為「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下轄免疫基因實驗室、臍帶血庫、臨床醫學暨研究組、捐贈活動暨關懷組、資料庫暨行政組等五個部門,以正式的非營利組織形式,推動造血幹細胞及臍帶血捐贈。及至10月份,衛生署通過將非親屬週邊血移植列為常規治療後,本中心亦積極引進相關技術,並於2003年8月,完成首例非親屬週邊血造血幹細胞移植。
此後,骨髓幹細胞捐贈、週邊血幹細胞捐贈及臍帶血捐贈,便成了「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守護生命的三大磐石。在2005年1月,與國際線上配對組織「全球骨髓及臍帶血捐贈資料庫」,共同慶祝全球骨捐資料突破一千萬筆時,臺灣的慈濟資料庫,也已匯集了二十八萬筆的愛心資料,相當於全球每百位潛在捐髓者中,就有二點八位是來至臺灣。

2005年,「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完成了第一千例幹細胞捐贈,2007年11月則完成第一千例海外幹細胞捐贈。在臍帶血庫方面,也已匯聚了二萬七千二百六十位新生小菩薩的臍帶血、初步篩選儲存了一萬二千五百四十九位(截至2013年8月)。
這近三十七萬筆血液資料和臍帶血,是臺灣寶貴的生命能量,也是臺灣殊勝的愛心存底。身為這愛心寶庫的守門人,「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將力求科技職能之日新又新,必定讓每一位捐贈者之愛心,發揮最大良能。同時也期待大家能持續支持捐髓救人的善行義舉,讓臺灣的愛心生生不息,廣被全球。
(轉載自慈濟全球資訊網 http://www.tzuchi.org.tw/

發佈於 周年慶
來源
週二, 24 九月 2013 00:00

救命82小時 感恩慈濟後盾

從事血液科工作數年以來,心心念念的就是如何在有限的能力內,為血癌病友多爭取一些時間,讓他們享受生命的喜悅。長期下來,看到許多病友的故事,雖然因工作繁忙而被放在記憶深處,但偶爾想起還是充滿感動。
談起骨髓移植,其中最重要的事,就是從健康的捐贈者體內取出配對相符合的骨髓,好好保存運送,直到植入病友體內。適逢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成立二十周年,藉機分享我的親身經歷,讓大家了解骨髓捐贈的過程,其實是許多人用小心翼翼、忐忑不安的心來接力完成。

責任重擔突臨  艱鉅取髓心路
四年前,小張(化名)被檢驗出罹患血癌,經過審慎討論,我們決定進行異體幹細胞移植,向命運之神爭取活下去的機會。雖然透過慈濟骨髓資料庫配對,初步找到了六位捐贈者檢驗HLA配型,但最終仍無法在臺灣找到合適的捐贈者。在不放棄任何希望的情況下,試著從國外的骨髓資料庫進行配對,終於幸運地在美國找到一位合適的捐贈者,而且對方也願意捐贈。雖然國外取髓費用驚人,得花費上百萬元,但對家人而言,沒有什麼是比孩子的生命更重要的了。
當年,臺大醫院跨國取髓的經驗只有多年前的一次而已,由於小張急需移植進行治療,骨髓移植團隊決定指派一位醫師飛到華盛頓,護送珍貴的幹細胞回國,當時尚年輕的我,便擔任起這項重要任務。
但隨之而來的各種擔憂,便開始在我心中盤旋不去:因為大老遠飛行半個地球到美國取來的骨髓不能壞掉,所以需要冷藏保存;也萬萬不能經由通關的X光機照射,不能遺失、被偷被搶,所以最好隨身攜帶生死與共;另外又不能被當成恐怖分子、或走私毒販盤查良久,因為病友的等待時間有限,況且取出的幹細胞有一定的期限,放太久就死光了。這些都不時提醒我,這將是一趟艱鉅的任務。
幸好慈濟骨髓資料庫在第一時間,便聯繫了美國慈濟華府分會執行長俞琇珍師姊,並協助和當地醫院聯繫的相關事宜,讓我著實安心了不少。原本規劃立即前往取髓,不過由於捐髓者的健康情況尚不適合,延後了一個月左右才順利成行。
團隊跨海接力  延續生命契機
出發當天,由於已透過醫院行政流程提出文件證明,再加上慈濟骨髓資料庫協助,沒過多久,我便坐在前往美國的飛機上,再從洛杉磯轉機到華盛頓,經過整整二十四小時,才終於抵達了華盛頓。那時才是霧濛濛的清晨五點,俞琇珍師姊與鄭懷松師兄兩位賢伉儷,早已抵達機場等候,熱情的他們,不但替我準備了環境幽靜、舒適的房間好好休息,為了保持我頭腦清醒,還特地安排了漫遊華盛頓行程,並參觀了當地的慈濟會所。
享用完會所豐盛的早餐後,我向志工說明這次取髓的困難處,由於兩地距離遙遠,幹細胞的保存將是一大困難,需要透過「冰寶」(保冷劑)維持冷度,但一般的冰寶通常只能維持七小時,到時候除了冷度不足,化成水的冰寶還可能無法通過檢查嚴密的國際機場。
在志工的協助下,我聯繫到了慈濟加州義診中心的王惠平師姊,她也答應請人到洛杉磯機場協助更換冰寶。由於還有一段時間,我們便先行前往取髓的醫院拜訪,對方的醫技人員熱情地迎接我們,告知我們一切正常,而且他們會提供可以維持24小時的冰寶,以前也有許多跨國取髓的前例可循,大家才總算放下了心中的大石。
第二天一早,吃完琇珍師姊與懷松師兄用心準備的蔬食早餐,旋即陪同我驅車直奔醫院。一到醫院,醫護人員親切地招呼我到骨髓移植室,將最新鮮的幹細胞交付到我手上,最開心的是收集到的幹細胞含量很多,足夠讓小張進行兩次的移植。將寶貴的幹細胞放進裝滿冰寶的冷藏運輸箱,內心的忐忑不安再度襲上心頭,因為承擔著要將這愛心,健康送回臺灣的重擔。
沒有太多時間耽擱,在醫院短暫停留後,隨即往歸程邁步,從華盛頓搭機到洛杉磯,準備轉機返回臺灣。在洛杉磯機場時,楊耀彰師兄專程拿了新的冰寶給我,讓我替換冷藏運輸箱裡已經逐漸融化的冰寶,好替幹細胞續命。
由於回程路上多了一份幹細胞,自然也多了一份海關的關心,我小心翼翼地聆聽海關人員詢問的問題,擔憂一個不小心就搞砸了這次的任務,在他們盡責的反恐盤查下,我被訊問了一個小時,內心的焦急與擔心生命的不安,也讓我緊張到心跳加速、冷汗直流。
經歷一趟順利的飛行,二十四小時後終於回到美麗的寶島,我立即前往臺大醫院骨髓移植室進行準備,打開冷藏運輸箱,發現冰寶雖然已經融化,卻仍保有相當的冷度。多虧了在洛杉磯機場幫忙換冰寶的師兄,因為他的不辭辛勞,而延續了幹細胞存活的時間,隨即替病人進行移植手術。之後我每天仔細查詢這位病友的白血球數量,很感謝上天,正常的血球猶如春天抽嫩芽的櫻花般,一簇一簇地綻露,到現在已經好多年了,這位病友還是很享受他的人生!
為期三天半的旅程,在飛機上的時間比在陸地上多,儘管來去匆匆,但謝謝這一路所有接洽的人員讓此行如此順利,感謝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團隊以及美國當地的慈濟志工。雖然冬天的華盛頓天氣濕冷,但這愛的暖流,已在這位病友身上汩汩而流。
(轉載慈濟全球資訊網http://www.tzuchi.org.tw/
(文:林建廷/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醫師本文摘自:《髓緣二十愛流轉》)

發佈於 周年慶
來源
週二, 26 十一月 2013 09:02

飛機下不來 絕望吶喊

「住院後再也沒有回到學校………」大陸江西的張紅梅經歷抗癌又洗腎,走過十五年悠悠歲月。
聽醫師的宣判克服一切困難
1999年,十二歲的張紅梅,長期以來身體總是感覺特別的疲憊,在偶然之間摸到肚子上有一個硬塊,父母陪她去醫院看診,得到答案「妳的白血球很高,需要仔細檢查。」
再去縣城住院檢查,醫生對他們說:「你這狀況不對,必須趕緊轉往省醫院。」一家人趕緊辦出院,直接轉到江西省兒童醫院,經過一個星期的檢查,白血球指數高達二十三萬,診斷確定是「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簡稱CML)」。

 

出生於江西廣昌縣,張紅梅自小與姐姐感情極好,父母春夏務農,秋冬自己做手藝;家裡比同村的人富裕些,是人人稱羨的家庭。
然而生長在農村,醫學常識不足,家人以為白血病是小病,沒什麼大不了,更無須擔憂,她心裡想著:「生病住院蠻好的,老師及同學都會來探望我,多好啊!」沒想到,這一住院一個多月,吃藥、化療,花掉家裡所有的積蓄。
從病友家屬口中得知,這白血病隨時要命的可怕,張紅梅第一次知道,得這種病,生命不會太長久。住院時接受西醫的治療,但仍然對中藥存有治癒的希望,一家人四處打聽求藥。江西撫州、高安,安徽省黃山、河南省鄭州……哪裡有就往哪裡去。
面對生病受騙不放棄希望
只要有人說吃什麼會好,不管路途多遠,媽媽總是帶著她千里迢迢跑去。有一次,聽病友家屬說,有一個地方治療白血病挺厲害的,張紅梅忍著身體不舒服,跟著媽媽去搭火車。一出火車站就有人向她們說:「你們不要去那裡,那家醫院是騙人的,有個地方治病很有效。」焦急的心已分不清楚真假,母女倆信以為真,拿著地址、電話,按著路線圖找去。
剛下車,就碰見一個人問:「你們去哪裡啊?我們也去那家醫院,我弟弟高三剛畢業,我們也在那裡看病;效果很好,現在快好了,今天我就是來幫他拿藥。」這說法讓她們深信不疑,跟著去,抓了一個月的藥,耗費三千多塊人民幣。
回來之後沒多久,父母和當地的朋友聊起,朋友說,你們肯定是被騙了!這話如雷轟頂,家裡已經沒錢了,不可以這麼浪費。有一天,根據電視報導,媽媽又花了二千多塊錢拿回一個月的藥,這次的藥是顆粒狀,吃沒多久,張紅梅感覺胃隱隱作痛,雖然她愈吃心裡愈懷疑,卻什麼都沒說。就這樣,花了許多錢買的偏方,始終沒有把病治好。
張紅梅從小與姐姐感情極好,父母親望女成鳳,希望姐妹倆光宗耀祖。當姐姐沒考上高中時,全家的希望就寄託在紅梅身上。父親特意將她送去縣城讀較好的中學,希望將來更有出息考上大學。但一個人在外讀書的她,總在學校偷偷地哭。
帶著父母的期望,張紅梅上課特別認真,只是生病後,身體比以前更差,上課常常打瞌睡。尤其是體育課,不僅跑不動,還落後同學許多,走路時常是一隻腳、長一隻腳短。有一次持續發高燒,還到附近診所打了一個星期的點滴。
輾轉找到香港慈濟人幫忙
「姐姐沒考上高中,讀了一年中專就去工廠裡實習工作,她賺的每一分錢都是一分不少急著拿回家。看表姐她們個個打扮的漂漂亮亮,姐姐都是那幾件衣服……」說到姐姐為了她徹底犧牲,張紅梅哽咽的再也說不下去。
姐姐四處打電話、跑醫院,終於確定治療白血病唯有骨髓移植。「家裡沒錢,哪裡找配對?」即便如此,一家人都沒放棄希望。
「肇慶有一位熱心人士,或許可以幫助你們。」一位好心的醫生這麼對姐姐說。當時人在工作的姐姐,找了同事,拿著地址希望可以找到這位善心人士。兩天沒消息有一點消息的她,讓家裡擔心不已。「找到地方了,鄰居說他回香港,一週後才會回來。」姐姐來電報喜訊。
第二次到肇慶,那人對姐姐說:「我一個人的能力暫時無法幫助妳,但是可以把資料轉給其他的慈善單位。」透過這因緣,資料輾轉到慈濟香港志工周玉蓮的手上。慈濟志工到她與姐姐住的住處探望,「妳看起來跟我的孩子一樣大,我們不會見死不救。」說到這裡,張紅梅潸然淚下。
等待期間,姐姐每隔幾天就打電話到醫院問骨髓何時配對到?終於在臺灣慈濟骨髓資料庫找到配對的對象。張紅梅也在志工的安排下,住進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準備接受骨髓移植。
住院前,張紅梅見到同學都會和他們說:「過幾個月後我就要去治病了,好了就會去上學。」
久等不來的骨髓孤立無助

2002 年9月11日,天空烏雲密佈,無比寧靜的無菌玻璃屋內,張紅梅一個人躺在病床上,之前就聽主治醫師說骨髓今天下午到。媽媽與護士就在室外,主治醫師時而跟媽媽交談著,看得見,聽不到。她只好望著室內的小電視,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好不容易挨到傍晚,骨髓還是沒到。電視新聞報導,「黑格比」颱風的關係,氣候不佳,機場全部關閉。
從來沒搭過飛機的張紅梅心想:「這會不會跟骨髓有什麼影響?」沒有人來告訴她發生了什麼事,只有一個人猜啊猜。還要等多久?媽媽、姐姐、醫生及護士都在外面,應該不會有什麼事吧?
晚上六點多,忽然瞥見媽媽的臉色凝重,難道飛機不能降落跟骨髓有關係嗎?
骨髓什麼時候到的未知令人害怕,想活下去,卻不知道還要折磨多久,張紅梅有一些絕望。「很快就可以回學校,媽媽與姐姐不用再這麼辛苦,張醫師對我很照顧,還有慈濟殷師姑他們,以後不會再失眠……」張紅梅腦海一直想著。
晚上十一點多,看著在外等候的主治醫師抱著骨髓快速跑進來,那一袋紅色的血液掛上點滴架,快速流到體內。這一刻,緊崩的心終於得到解脫,張紅梅再度沈入夢鄉,她成為慈濟骨髓資料庫非親屬移植的第四百五十三例。
第二天,慈濟志工到醫院探望:「恭喜妳,完成骨髓移植手術。」張紅梅吐出微弱的聲音,喊了聲:「師姑!」臉上露出難得的笑容。
面對生病打撃無奈地接受
手術後,很幸運地僅有輕微排斥,她很慶幸自己活了下來,像做夢一樣,輕飄飄地。除了媽媽,最常到到醫院探望的就屬慈濟志工,張紅梅視他們如同親人。捐髓者是一位女性,對救命恩人的印象僅止於此。
從殷師姑口中得知,志工送髓時的艱難與無悔。那天剛好有颱風襲香港,飛機飛到香港在空中盤旋,無法降落再折回桃園中正機場,前後三次才得以安全降落。三位送髓志工肩負「救人」使命,在機場等候時間,不斷向『佛菩薩』祈求,這重生是多麼的不容易啊!
一個月後,有一次連續三、四天高燒不退,即使蓋上好幾條棉被,還是冷得直打哆嗦,後來檢查是「急性腎衰」。那段時間,揮不去的藥水味,日復一日打不完的針、吃了又吃的藥丸,教人忘記白天與黑夜。張紅梅煎熬痛苦,度日如年,只想趕快出院回家。
出院後,抵抗力變差,只要回江西老家,不是重感冒就是咳嗽好長一段時間,期間還因為肺結核再住院好長一段時間。為免除父母親在老家與醫院兩邊跑,她索性與姐姐在廣州租屋生活,2005年開始,張紅梅再也沒回過老家……
姐姐一個人打工照顧兩人的生活,隨著工作調動,姐妹倆到了浙江省寧波市。這幾年生活非常艱難,命已救回了,不敢再有任何奢求。無奈「尿毒症」很快找上門,從此,一個星期必須洗腎三次。張紅梅無法工作,回學校上課更是體力所不允許,上大學的夢想也隨著歲月而流逝。

 

施與受交會大愛在慈濟


移植十二年了,面對兩年多洗腎的日子她已能用平常心看待,費盡千辛萬苦,第一次來到臺灣,只為了跟捐髓姊姊見一面。在花蓮慈濟大學,她挨著小圓桌,望著右手臂上三個大小一樣的「人工血管」,張紅梅深深嘆了一口氣:「我現在知道要好好的、認認真真地、每天努力的生活,也算是給周圍的人一點安慰。」
「說感謝太微不足道,有太多的話要說,都寫在一張紙上。」張紅梅為無私付出捐贈骨髓的恩人有無限的感恩。
滿腔的話,上了臺、終於見到了朝思暮想的捐贈者許瓊文,張紅梅說:「妳是我另一個親姊姊,妳是我最親的、比我自已都更重要的人。我想和妳說:『對不起!十年了,我今天才來!』」
(文:陳秀雲花蓮靜思堂報導2013/10/29)
(轉載自慈濟全球資訊網 http://www.tzuchi.org.tw/

 

發佈於 周年慶
來源
週二, 19 十一月 2013 08:36

陌生人賜予 喜獲重生的禮物

「我要感謝妳的慷慨善舉,圓滿了我和太太的多年心願,讓我有機會能活著親眼看到三個年幼的子女,陸續來到這個世間,讓我有機會以爸爸的身份,陪伴他們平安健康的長大。」大衛感恩鄭美月賜與的不只是一個重生的生命,而是四個健康的新生命,以及美好的家庭。

 

生死存亡的關鍵決定

2013年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廿周年慶,即將和自己的捐贈者第一次見面,9月19日當天早上,大衛還沒有真正的準備好──當見到自己的救命恩人時應該說些什麼?因為這份喜獲重生的禮物,對大衛而言實在太重大了,這是上天給予他的第二次機會,他至今還找不到最適當的言語來表達心中的那份感激之情。
接受骨髓移植已經四年半,現年三十五歲,家住美國加州聖地牙歌的大衛,經常在心中想像那位遠在太平洋彼端,素昧平生的女士的模樣。想像她會是怎麼樣的人?過著怎麼樣的生活?但不論這位當年四十九歲的臺灣女性是個什麼樣的人,她做了一個高貴的決定,一個對大衛而言是生與死之別的關鍵決定。
因為她的捐贈,一個危在旦夕的生命因而重生,不但如此,大衛移植後還生了一對健康的雙胞胎,現在和太太、健康好動的三歲小哥哥、十八個月大的孿生小姐妹,一家人過著和樂的生活。
身為專業藥劑師的大衛,持續不斷的吸收最新的醫藥新知,「隨著各式各樣的新藥不斷的推出,醫療技術也不斷的進步,但是在治療諸如血癌這種重大血液疾病,人工合成骨髓這樣的新技術,想要成功應該還要幾十年的時間。」
大衛推斷他有生之年,可能都無法看到這樣的新技術真正運用在臨床上,所以大衛說骨髓和周邊血捐贈,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仍然會是血液疾病患者生死交關的醫療手術。
以美國為例,目前華裔、亞裔、非裔和拉丁裔等少數族裔的骨髓資料庫登錄數目仍然遠遠落後歐美族裔的人口,身為華裔的大衛回憶說,當初研判骨髓移植為唯一可行的治療方案時,主治醫生的一番話,讓他至今記憶猶深。
「大衛我要告訴你兩個消息,好消息是你身為華裔,其實有著全世界最大的潛在捐贈配對者人口,找到成功配對的機會其實很大。壞消息是,目前亞裔和少數族裔登錄骨髓資料庫的比率很低,可供配對的資料不夠多,所以你的機會可能不太樂觀。」幸運的,大衛在臺灣找到了相合的捐贈者,順利的完成救命的移植手術。
重生後積極宣導骨髓
經過這個人生重大的波折後,大衛重新審視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現在他花更多的時間陪伴家人,也開始當義工幫助他人,他在UC San Diego 藥學系當專業輔導老師,陪伴年輕的藥劑系學子,也參與藥劑專業工會的義工,並且積極參與南加州地區骨髓移植宣導的活動,以骨髓移植成功的過來人身份,宣導骨髓資料庫的重要性,並鼓勵病患不要放棄任何機會。

中秋節(9月19日)的下午,大衛與他的捐贈者鄭美月女士團圓了。除了表達感激,大衛特別向鄭美月解釋:「通常一般的情況,都是父母幫自己的子女感謝捐贈者的幫助,但我是要感謝妳的慷慨善舉,圓滿了我和太太的多年心願,讓我有機會能活著親眼看到三個年幼的子女,陸續來到這個世間,讓我有機會以爸爸的身份,陪伴他們平安健康的長大。」他感恩鄭美月賜與的不只是一個重生的生命,而是四個健康的新生命,以及美好的家庭。
慈悲為懷的捐贈者鄭美月,已經茹素三十年,是家人心目中的女超人,經營素食早餐店多年,鄭美月為了捐贈,歷經了人生中的三個第一次:第一次公休、第一次搭飛機、第一次來花蓮。這次為了相見歡,由子女陪伴著前來花蓮,雖然有點緊張,但是很高興的看到自己的骨髓起了作用,救了一個美好的生命,她期待大衛能夠健健康康,過著很好的生活,把握這得來不易的新生命。
鄭美月認為捐贈骨髓只是做該做的事,沒有想太多。很高興因為捐骨髓,可以和慈濟的志工結緣,因而踏入慈濟世界,參加入經藏和水懺演繹等活動,都讓她十分歡喜受用,開闊了生命的視野。
(文:陳泰良花蓮靜思堂報導2013/10/22)
(轉載自慈濟全球資訊網 http://www.tzuchi.org.tw/

發佈於 周年慶
來源
週五, 17 一月 2014 03:12

相見跪地謝恩 髓緣永銘心

慈濟推動骨髓捐贈2013年屆滿二十年,在中秋節舉行骨髓捐、受者相見歡,不少受髓者見到「救命恩人」時激動跪下,表達心中無限感謝,因為他們終於在中秋佳節與恩人見面「團圓」。今年適逢國際慈濟人醫會(Tzu Chi International Medical Association, TIMA)十五周年,來自二十一個國家地區,五百多位慈濟人醫會學員齊聚花蓮靜思堂,聆聽醫學新知、交流各國經驗。

 

運用智慧帶動骨捐風氣
臺灣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成立於1993年,截至2013年8 月底止,臺灣已有三十七萬五千多人加入慈濟骨髓資料庫,登記尋求配對的病患累計近三萬六千人;至目前為止已完成三千三百零六例骨髓捐贈行動,受髓病患遍及二十八個國家地區。今天中秋佳節,月圓人團圓,共有三十五對骨髓捐、受者相見歡,不少人感動落淚。
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是第一任慈濟骨髓資料中心主任,推動建立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林副總執行長表示,二十年來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從無到有,從「零」到突破三十七萬筆資料,逐步建立全臺灣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骨髓資料庫。在慈濟志工四處奔走勸捐、勸髓之下,帶動臺灣骨髓捐贈風氣,也發揮濟世救人的精神。
推動骨髓捐贈,一路走來相當艱辛與不易,但慈濟志工運用智慧、廣邀民眾參與驗血,而為了完成送髓任務,志工更是想盡辦法,骨髓關懷小組總幹事陳乃裕回憶當時說:「早期的時候,很多要去處理個案的人(慈濟志工),在家的佛堂要先拜一百零八拜,還要淨身,出門還要請觀世音菩薩隨行,真的是用這樣的心在做,因為唯恐一個生命我們處理不好,結果希望沒了。
捐受髓者相見跪地見恩人
骨髓捐贈這項愛心創舉,使得當年幾乎被視為「絕症」的血液疾病,在大愛無國界的感召下,得以「絕」處逢生。二十年來,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從寶島臺灣,延伸救助了全世界各地病患。
畢業於慈濟大學公共衛生系的林建男、林裕昌和蔡蕙馨,三個人是大學同班同學,三人完成骨髓捐贈成為捐髓者,其中林建男對同一位受髓者捐了兩次,兩次皆義無反顧,「一班四捐」成為最有「髓」緣的一班。
來自越南的黃清俊是腦神經外科醫師,成長於貧困的越南鄉下,他努力追求夢想,不到三十歲即成為新秀,以精湛醫術搶救無數生命,正當滿足行在實現救人理想的道路上時,卻在2005年被宣告罹患血癌,在越南幾乎放棄一線生機。最後,黃清俊終於在慈濟骨髓資料庫配對成功,跨海到臺大醫院接受骨髓移植。

9月19日花蓮靜思堂,骨髓捐、受者相見歡的現場,黃清俊在臺上見到捐髓者的這一刻,內心的激動化作淚水,現已成為越南人醫會醫師的他忍不住跪拜在地。要不是臺灣骨髓捐贈者李允鑫的大愛,七年前他應該逃不過血癌的折磨,也不可能加入慈濟人醫會行列。

 

面對者李允鑫,受髓者黃清俊說出了心中多年來想表達的話:「我現在的骨頭裡,我的肉是我原來的,可是我的血是你的,不管什麼時候,不管在哪裡,你永遠都在我的心裡。」
全球人醫相聚習新知互交流
今年的「國際慈濟人醫會年會」以「蛇杖傳人、捨我其誰」為主軸,邀請二十一國家、地區,五百多位學員一起見證「人醫十五,醫病之間的大愛長情」,慈濟醫療志業執行長林俊龍表示,期許大家相互學習「蛇杖傳人,捨我其誰」的精神,讓人醫之愛綿延不斷,普及全世界。
遍布五大洲、近一萬名醫護人員組成的「國際慈濟人醫會」,十五年來,截至2012年12月底,在全球四十四個國家進行超過一萬場次義診,服務貧病患者達兩百二十五萬人次;這群奉獻大愛的醫護人員,自2000年起,於每年中秋節緣聚花蓮慈濟靜思堂舉辦年會,藉此難得機會相聚,交流醫療新知、汲取慈濟法髓。

2013年國際慈濟人醫年會四天三夜的活動,除規劃與醫療專業領域有關的分享,還有各國人醫紀實、模擬手術教學、全球環保議題等課程。
「國際慈濟人醫會」結合慈濟慈善志業,不僅施醫施藥,治療貧病者的苦痛,更膚慰陪伴、適時提供經濟支援,期盼綿密編織的愛的防護網,護衛人人離苦得樂。當世界各地人醫會的運作趨於成熟,應運而起的是當地義診中心或醫院的成立,使得慈濟醫療支援在全球連結成一座緊密的醫療網,跨國合心協力為搶救生命而努力。

(文:顏福江、陳敬文花蓮報導2013/09/19)
(轉載自慈濟全球資訊網 http://www.tzuchi.org.tw/)

發佈於 周年慶
來源
週二, 24 九月 2013 06:55

兒捐髓 父:我們決定對了

200711月初某個晚上,兒子跟我們上網連線通話,表示他骨髓捐贈配對成功,問我們是不是同意他可以捐贈?內人因為這突來的狀況,一時之間不知道如何是好,害怕兒子這麼瘦弱的身體,怎麼受得了這種手術,就在電腦上與兒子溝通許久——她明明知道孩子要救人是件非常好的事情,但心疼孩子的健康是身為人母共有的天性。當天內人沒有給兒子答案,不過我心裡是已經準備好了。


隔天,內人和我各自上網查詢,了解「骨髓捐贈」絕對是正面的,術前術後捐髓者身體上的不適可以忍受,然而救人的黃金時刻不能慢慢來。內人了解骨髓捐贈之後放心許多;我則以自己為例,多年前健檢時發現罹患胸腺癌,當時全家陷入愁雲慘霧之中,個人心情更是跌到了谷底,那種恐懼、無助的感受,至今仍記憶猶新,後來手術能成功,除了醫師的大力幫忙外,當時也只能到處請求眾菩薩神明的保佑。其實,內人也感受過歷經生死邊緣掙扎的痛苦,能體會受捐者此刻想要活下去的心情,終於安心等待慈濟師兄、師姊的來訪。
慈濟師兄、師姊拜訪當天,帶來了兩位捐贈者,由捐贈者親自證實,捐贈後並無多大的痛楚及後遺症,再加上師兄及師姊的詳細解說,更能進一步了解骨髓捐贈的過程及安全性,當天晚上我們隨即以輕鬆並祝福的心情,同意兒子進行周邊血捐贈。
確認捐髓後一路補到捐贈後

2007年冬季,二位師姊陪同兒子至大林慈濟醫院健檢,檢查報告出爐確認身體健康無虞,使我們更充滿信心與期待,從最早的恐慌矛盾、到期待能救人的積極,心情的確經過一番轉折。因病患情況惡化,必須等待他身體狀況穩定,所以捐贈延到2008年夏天進行。
體檢之後,師姊不斷關懷兒子。第二次抽血檢查確認後,在捐贈前五天,每天要施打「生長激素」,兒子就每天中午到臺北慈濟醫院施打;而志工都為他準備午餐飯盒及補湯,一次次溫暖了他的心。
第四天的「生長激素」打完,志工媽媽一如往常為他準備好午餐及補湯,他用完餐後,向志工媽媽道別:「謝謝志工媽媽的照顀,我今天就要回屏東,明天就要去花蓮作捐贈了。」
這時,志工媽媽雙手合十說:「孩子,祝福你喔。」兒子忍不住就落下淚來。這件事情是他回家後告訴我的,屏東及新店志工媽媽處處的關懷,讓他感激在心。
回到屏東後,兒子再打最後一劑「生長激素」,在慈濟人的陪伴下,一同搭火車前往花蓮。上車不久,師姊熱心地發送每人一份水果,接著又是一份壽司,過不久又是一份不同的水果,我們父子倆吃到太撐了,邊吃邊說邊笑,也紓解了許多面對捐贈而不安的心情。
到了花蓮慈濟醫學中心,因為正值中午時刻,師姊早已請醫院準備好午餐,用餐完再為兒子進行簡單的體檢,測量身高、體重、血壓、脈搏等,檢查完後,醫師及護理人員旋即進行埋針。因為兒子有點瘦,血管不容易找,挨了五、六針後仍找不到適合的血管位置,最後勞駕麻醉醫師親自來埋針,才順利完成。
手術中,不斷有醫院的志工師兄及師姊前來鼓勵打氣,還帶來許多水果、補湯等。我們與這些師兄及師姊素昧平生,他們這麼熱心來為兒子加油,就是為了讓他更有信心與勇氣,熬過六、七個小時漫長的周邊血幹細胞收集。到晚上檢驗所需的幹細胞數收集足夠了,大家終於鬆了一口氣,好好地休息一個晚上。
遇見骨髓受捐者確信決定下對了
隔天早上,醫院志工載我們到靜思精舍參訪,結束後等候交通車準備返回醫院,有位媽媽帶著二個孩子也要一起搭車去靜思堂。在車上,慈濟志工對國外回來的友人介紹骨髓捐贈,並簡單介紹了兒子。
當車子回到醫院門口,那位帶著二個孩子的媽媽突然快步走到兒子身邊對他說:「我非常敬佩你們這些骨髓捐贈者。」我們還搞不清楚狀況,那位媽媽接著又說:「我就是受髓者,六年前因為有人捐骨髓給我,我現在才能活下來帶這二位小孩。」她的情緒激動,眼睛內泛著淚水,我也被這一幕嚇到了。我們與那位媽媽簡單問候幾句後,祝福她平安健康快樂,她就帶著孩子前往靜思堂參訪。
下午回屏東的路上,我還是一直想著早上遇見那位媽媽的情景。假如六年前,她沒有配對成功,或者配對成功而對方不捐贈的話,那二個當時四、五歲的孩子早就沒有媽媽的照顧了。想到這裡,我心中有股莫名的激動,久久不能自已,還好今天我們決定捐贈了,否則沒有救到的,就是一位媽媽、爸爸,或者是爸爸媽媽的心肝寶貝,甚至是一個家庭最重要的支柱,還好今天的決定,沒有愧對自己的良心。
盡一分力量去幫助另一個人
車子回到屏東車站後,已經有好幾位師兄、師姊在出口處等候了,我們父子一出車站,就有兩束鮮花「撲」了過來,我們沒有那麼偉大,可是他們好像在歡迎英雄一樣,車站出口很多人看著,頓時讓我們覺得有點不好意思。雖然整個周邊血捐贈已經結束,但在回家的路上,師姊還是準備好我們的晚餐及兒子的補湯了,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他們的真誠與熱心。
兒子自從配對成功之後,因為都在臺北念書,無法像在家時有父母親照顧,反而都是屏東的師姊自費買高營養食品及燉煮補湯寄到臺北給他;到臺北慈院施打生長激素時,醫院內的關懷志工,得知這外地來的孩子要去救人,更是自掏腰包請他用餐及吃補湯;兒子的房東無意間知道他要捐贈骨髓也感到驚訝,在他回到租屋處時,也請他一起吃飯,燉了一大鍋補湯給他。我們夫妻無法隨時隨地在孩子身邊,反而讓這麼多不認識的愛心人士熱心地照顧他,讓我們覺得不好意思。
此次捐贈的兩天行程中,我們也參訪了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在工作人員解說中,了解骨捐血液比對成功的困難度,以及必須花費的成本。在與師兄及師姊言談中得知,也有比對成功的捐贈者不願意進行手術,而讓病患抱著遺憾、忍受痛苦等待生命的逝去,讓關懷小組成員相當沮喪與扼腕。
這些拒絕的捐贈者,有些並非自己不同意捐贈,而是家屬不同意,然而不同意的原因,絕大多數都認為捐贈骨髓會影響健康、或留下後遺症等等,縱使骨捐小組提出強而有力的證據,捐贈者也出面親自解說,捐贈者或家屬仍有先入為主的不良觀念而予以拒絕,有時還會受到惡言相向及驅逐出門的窘境,師兄、師姊們也會有感到無力的時候。
這二天的時間,我看到無論是屏東或花蓮地區的志工,對一個完全不認識的骨髓捐贈者,無微不至的照顧,像對待自己的小孩一樣用心,這一幕幕的溫馨與感動,都深深地記憶在我的腦海中。各地區的骨髓捐贈小組成員如此照顧捐贈者,再將這些愛心延伸,也是為了去救另一個素未謀面的受捐者。
我從關懷志工的行動中學到很多:「如何真誠關懷別人,如何盡一分力量去幫助另一個人或一個家庭,使他們遠離病苦而不求任何回報。」此次的行程,使我在觀念、態度上有很大的成長,獲益良多,感謝。
(文:陳勝宗骨髓捐贈者家屬摘自:《髓緣二十愛流轉》)
(轉載自慈濟全球資訊網 http://www.tzuchi.org.tw/ )

發佈於 周年慶
來源
週一, 18 十一月 2013 06:21

死亡邊緣徘徊 兩恩人相挺

在家排行老么的葉聿粦,一直是家中的小寶貝,在國小五年級時,常常沒來由感到疲倦、接二連三的感冒與高燒不退,不安的父母決定帶葉聿粦到大醫院徹底檢查。

當醫師以平靜的口吻說出「再生不良性貧血」時,葉媽媽幾乎昏厥過去,無法相信的媽媽,直說:「不可能,我女兒不可能得這個病,醫師,拜託你,再檢查一次,求求你…」然而,鐵證般的檢驗報告,讓全家人不得不接受這殘酷的事實。
要移植或不移植?
治療期間,葉聿粦每週輸血一次,卻依然不見改善。有時,在輸血時感染發燒,更加沒抵抗力,身體的不適幾乎要葉聿粦的命,全家人的心就這麼七上八下的,看似沒有未來。
「媽媽,我想做骨髓移植!」病情每況愈下的葉聿粦,飽受病苦折騰的,用盡全身的力氣對媽媽說出自己的意願,雖然聲音很小,卻很有力,震住了媽媽與主治醫師的心,沉思良久的主治醫師在孩子展現抵抗病磨的毅力之下,決定與頑強癌細胞一博。
醫師建議先從家人做骨髓配對,但結果令人失望,爸爸、媽媽、兩位哥哥、一位姊姊都與她不合,只好轉向慈濟尋找非親屬配對。當護士傳來恭喜聲:「有十九位與葉聿粦相符喔!配對機率相當高。」一家人的內心依然飽受煎熬,因為醫師說移植成功率只有一半。
「要移植或不移植」一直困擾著葉聿粦的爸媽。鄰床病人的親屬分享移植後發生嚴重排斥的經驗,更讓他們倆睡不著、吃不下,難以抉擇。但眼見不移植,葉聿粦就沒有希望,因此最後還是決定「讓葉聿粦接受移植」。配合醫師的建議,葉爸爸放下公司的工作到臺北租房子,全心全力照顧女兒。
與死人拔河 移植三次方成功

2009年3月10日,葉聿粦接受就讀慈濟大學的林建男同學捐贈骨髓,但不知為什麼,骨髓卻遲遲沒有長出來,情急之下,林建男於4月18日又再捐贈一次,這次捐贈的是周邊血。「我很痛苦,我不行了。」經過幾番考驗與折磨,葉聿粦以微弱的聲音告訴媽媽。
然而結合愛心與醫院的努力,造血幹細胞的成長仍不見起色。這位默默付出愛心的捐者,與葉聿粦有二次的髓緣,葉媽媽說:「或許葉聿粦年紀還小,又膽小,沒發揮自己的生命力,血球數一直無法改善,第二次又宣告失敗。」
第二次寄望的生命曙光再度消失,葉聿粦自我放棄,整天昏昏沉沉,葉媽媽傷心得身心俱疲,原本體重五十二公斤消瘦成四十四公斤,也比第一次受髓更難過。主治醫師再次向骨髓中心求助,安排第三次移植,由第二位捐者商惠貞走入葉聿粦的生命。
「妳要勇敢、放輕鬆,我們不能沒有妳,一定會陪在妳身邊……」葉媽媽再傷心、再不捨,都不敢在女兒面前流淚,還要不斷鼓勵女兒,讀大學的姊姊也會利用課業之餘與爸媽輪流照顧她。
第三次移植在2009年6月3日進行,終於,造血幹細胞終於順利長出來,「血球數恢復之快,簡直像坐飛機的速度!」葉媽媽很感恩捐髓者,給予葉聿粦重生,若沒有他們也沒有葉聿粦,媽媽期待葉聿粦有健康的身體,過著美好的人生。
如今葉聿粦已就讀高一,亭亭玉立,在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資料庫也有葉媽媽與大女兒的建檔資料,全家都是慈濟會員,葉媽媽說:「想到葉聿粦輸血時,來自那麼多愛的集合,葉聿粦真的很有福報。感恩證嚴上人與慈濟團隊,願與葉聿粦生生世世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文:張如容、張筑聿花蓮靜思堂報導2013/11/14)
(轉載自慈濟全球資訊網 http://www.tzuchi.org.tw/

發佈於 周年慶
來源
第 1 頁,共 2 頁
Designed by Hualien Tzu Chi Medical Center. Copyright © 2021 Open Source Matters. 版權所有.